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双河镇

第二节 双河镇


双河镇位于黑龙江右岸,因地处乌云河、结烈河两河之间得名。双河镇是一个古老的
村镇,清属爱珲副都统管辖。咸丰十一年(1861年)沙俄侵占黑龙江左岸以后,因水灾村庄荒芜。
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汉族人赵玉、赵升兄弟从奉天府法库县(现辽宁省法库县)迁居双河镇,
同原在本地营生的汉人孙连友合开旅店杂货铺。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山东省黄县人程学英来
双河镇,定居在老程头套子岛上。宣统三年(1911年)山东省夏津县人刘天喜、刘广利伯侄等人
定居在刘广利套子岛上。民国2年(1913年)河北人吕凤海等人定居在结烈河岛上(当时双河镇附
近岛屿及附近散居农猎户,户籍均在双河镇)。
  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5年(1916年),双河镇归萝北县管辖。民国五年划归乌云设政治
局第四区。据乌云设治时户籍统计:双河镇有居民7户,l64人,全系男性;民国6年(1917年)
乌云设治局户籍统计:双河镇有居民8户,其中正户6户,副户2户,共174人,女性l人。
  清末至民国初年,双河镇居民以伐木、狩猎、经商为主,亦在江边和岛上垦荒种地,饲养
畜禽,因人口稀少而资源丰富,故“谋生甚易”,主食系由江船运来的哈尔滨双合盛面粉,副
食渔猎之物易得。
  民国l5年开始,双河镇试种水稻。民国l6年(1927年)有赵蝶园、张鸣歧、罗机广等人呈请
在乌云河之西北岸、东南岸及结烈河之北大荒地3块,约3000余垧……即在乌云河北岸800余垧,
结烈河西北岸l000余垧,种植水稻,但因挖沟筑坝工程浩繁,未及全部实施,仅在结烈河西岸
开沟筑坝l条,招来鲜汉各族居民种植水稻700余亩,由罗机广投资,徐宏生经营。
  民国l7年(1928年)因“中东路事件”,中苏断交,次年中苏交战,双河镇民心慌慌。加之
民国l7、18两年夏秋江水暴涨,薪禾无收。居民徙散者甚众。双河镇虽户籍增加l户,居民达9
户,但人口总数降到32人,男23人,女9人。据民国十八年填报的《省志采访表》称:双河镇
经罗大雄设立“尚德公司”,专事开垦种植水稻(即罗机广经营的“稻田公司”)。民国户籍载:
18年(1929年)双河镇有韩侨25户,均以农业为主。韩侨无户籍,流动性大。止民国20年(1931年)
稻田村建政时,该村有汉族人3户,回族人l户,鲜族人9户,20余人。
  中华民国期间,双河镇居民多以伐木,经商、狩猎为业,虽有种田、养殖者,然生活用品
多靠江船运来。民国20年(1931年)有赵玉家从雪水温石场买来碾子、石磨各1台。
  民国20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三省,1933年2 月关东军讨伐队侵占乌、佛两
县。从此,双河镇人民陷入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之下,过着非人的亡国奴生活。
  伪康德6年(1939年)乌云县强化“保甲制度”,全县是1个保,9个甲,双河镇属第八甲,
甲长孙连元。甲下设牌,l0户编成1牌。实行“连坐”。l家有祸株连9家,l人犯法,全家遭殃,
双河镇牌长吕风海。
  伪康德9年(1942年)改甲为村,稻田成立村公所。双河镇划归稻田村,称双河屯,屯长由
徐宏生担任。
  日本侵略者为了加强对边境居民统治,康德6年(1939年)改警察署为地方国境警察本队。
警察机构迅速扩大,双河镇设警察小队,队长王庭栋(汉族),副队长出口三男(日本人)。
  伪康德10年(1943年)春,因南山的开拓新村井无水,饮草皮水。村民生活很艰难,严国全、
王连遗等数人相继死亡,35匹马全死了。日本人的利益受到伤害,只好把剩下的20余户人家迁
到双河镇来。当时双河镇是乌云县地面,乌、佛两县原来以结烈河为界。为安置南山移民,将
县界改为乌云河,自此,双河镇为佛山县管辖。迁徒时道路泥泞,车拉破、马累死半数有余。
男女老幼徒步跋涉,历经艰辛,来到双河镇后生活无着落。当时,日本在“东亚”战争节节失
败,加之东北抗日联军的牵制,“满州国”财政困难重重,为转嫁祸端,对人民实行“配给
制”。开拓民无积蓄首先受害,每人每月只发给l8斤谷子,食不裹腹。只有上山放圆木的男劳
力每人发给一套更生布棉衣,多数人冬天无衣无鞋。妇幼老人衣不遮体。开拓民富海,一双布
鞋补了又补,补得有10来斤重,一件棉衣也有20来斤。食盐、火柴、肥皂等日常生活必需品,
样样“配给”。警察、特务、汉奸敲诈勒索,双河镇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伪康德l2年(1945年)农历七月初二凌晨,苏联红军以两个排兵力攻打双河镇。首先切断警
备电话线路,然后攻打日本警察小队。天亮以后,苏军集合村民开会宣布打败了日本人。双河
镇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12年野蛮统治。“满州国”统治12年,双河镇民不聊生。生产发展缓
慢,至光复时有居民l7户,80人,土地50垧,草屋39间,马ll匹,牛20头,水井只1眼,石碾、
石磨各l台。没有学校,没有商店,原来的赵家小铺倒闭了。居民用的米、面、油、盐、棉花、
布匹、柴油、火柴、烟、酒等日用品,需到30华里外的稻田村“销售组合”里接受“配给”。
无公路,一切物资除少数人家用马车拉外,大部分人家用肩挑人背。而村民出屯者,必须先到
警察队领取“国境证明书”,方准成行。路经哨卡,逐一验证签字。
  苏军撤离后,双河镇归稻田保安维持会管辖。
  1946年冬,合江省军区副司令员李荆朴率领的“老五团”和独立四连赴乌、佛两县剿匪,
经过双河镇。双河镇人民积极支持人民军队,主动帮战士炒玉米、黄豆,补充干粮。1947年2
月“挺进军”第六旅被歼灭,土匪头子刘光才被处决。l948年,双河镇来了土改工作队。卢凤
彩、蒋苹(女)两人参加了县委在保兴大桥举办的农村干部训练班,学习两个月,回来后,双河
镇实行土改,建屯(归稻田村)屯长卢凤彩,农会主席卢凤喜。土改时,双河镇居民42户,ll3
人,耕地57垧。牛9头,马7匹。
  1949年春,双河镇建立起历史上第一所小学校,教师蒋苹。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组织了变工互助组。
  1955年夏秋,在工作队和稻田乡党支部领导下,基本组织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ll
月,又变为高级社,叫做稻田乡高级社,双河大队,队长卢凤喜、赵长泉。1956年2月,全屯车、
马、牛、农具集中到一起。劳动力集中一起干活。
  1960年春,成立嘉荫县地方国营双河农场,同时组成中共双河农场支部。场长安友、副场
长王常山,党支部书记李春生,副书记刘发,会计沈忠。下设两个生产队,一队长马良,二队
长刘双印、谷希恩。
  1961年初,稻田公社新村大队并归双河农场。
  1964年春建立国营嘉荫农场,双河农场并入。这时双河农场有耕地9000亩,拖拉机4台,
房屋l072平方米,838人,劳动力210个,小麦亩产量84斤,玉米亩产量275斤,谷子亩产量160
斤,连年经营亏损。
  1964年兴建嘉荫农场时,依据“交通方便,水质良好,水源充足,位置适中的原则”。选
择双河大岗为场部。双河大岗位于原双河屯东南l公里处。当时依据“场县合一”的规划,绘
制了场部(县城)规划图。并开始建设。l965年春,在副县长高广志的率领下,县基建科、粮食
科、商业科等县单位迁到大岗办公,并建起粮库、商店、邮局、公安派出所、银行住宅等设施,
同时农场也建起发电厂、面粉加工厂、农机修配厂等公共设施和部分民宅。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的风云席卷到双河镇。
  1967年在“造反派”的压力下,嘉荫县已迁到双河镇的部分机关又搬回朝阳镇。“场县合
一”的计划被破坏了。场部建设的速度也放慢了。
  1969年秋,场部机关及场直各单位分别迁往磨石山等处,双河镇开始冷落萧条了,建设停
止了。1970年秋,修配厂、卫生所(医院) 相继迁回大岗。
  1974年修筑的嘉富公路从双河南端通过,改善了陆路交通。
  1976年在大岗建化肥厂,1978年撤消。
  1977~1978年扩建修配厂,1979年扩建第一中学。
  1985年底,双河镇居民218户,961人。有普通中学1所,职工医院、农机修配厂、油酒厂、
气象站各l座。嘉荫县在双河镇设l个邮电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