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干部管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第二节 干部管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1990年农场组织部就研究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干部岗位职级的划分、干部编制计划、
干部使用与调配的原则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1992年,农场全面进行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砸
“三铁”的典型经验在分局进行了交流,农场机关各科室合并为七部一办一科,即:政治工作
部、群众工作部、劳动人事部、生产部、经营管理部、项目开发部、财务资金部、总经理办公
室、审计科。共计43人。改革前为127人,改革后为63人(含政法20人),退休13人,分流42人,
自谋生路、待岗9人。

农场成立了11个公司、2 个中心、3 个办事处,外加19个农业队、5 个工厂。11个公司为:
粮食经销公司、外贸购销公司、交通运输公司、商业公司、劳动生活服务公司、建筑总公司、
物资公司、林业公司、边境贸易公司、畜牧公司、电力通讯公司。2 个中心为:农业技术推广
中心、宣传广播电视中心。3 个经销处为:汤旺河经销处、哈尔滨经销处、大连经销处。

这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场以来干部人事变动最大的一次,改革后达到了精简效能的
目的。通过这次改革,拉开了农场改革序幕。

1994年底,农场党委按照管局党委的要求,开始在农业生产队进行民主选举生产队长试点
工作,试点选在十一队、十二队。试点取得成功之后,于1995年底在全场推开,到1997年底,
民选队长在农场达到了100 %。通过民选队长,在全场建立了群众信得过的生产队领导班子,
产生了四个效果,一是激发了队长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队长的责任感和压力感,二是通过民
主选举建立了有权威的基层领导班子,三是民主选举融洽了干群关系,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得到
了提高,四是民主选举队长促进了生产队班子的廉政建设工作。全场19个生产队长,有6 人当
选为十佳公仆,占队长总数的31%。

1996年底在全场民选队长达100 %的基础上,农场党委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放在了
场直单位上,出台了公开招聘行政主管干部方案,建立了领导组织,1996~1998年分别对植物
油厂、粮贸公司、电讯公司、水利公司、交通科、林业科、子弟校、职工医院、公安分局等16
个单位的行政主管领导进行了公开招聘,共有21人竞聘,有16人受聘,原单位领导落聘的有3
人。这些单位的行政领导产生后又对各单位的副职以下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层层聘任。
聘任工作采取了应聘演说、现场答辩、民意测验等办法,受聘者当场上交抵押金,签订合同,
并由场领导颁发聘书。通过公开招聘,优化了干部结构,较好地解决了干部能上能下问题,打
破了干部终身制,解决了干部的心态问题,变过去的“让我干”为现在的“我要干”。通过招
聘,干部的民主科学决策意识增强了,职工参政、议政的能力增强了,企事业单位的凝聚力、
向心力增强了。

1997年,为了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农场组织部在专业技术干部岗位实施
末位淘汰制度。末位淘汰采取双考的办法即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在财务会计、统计、
教师、卫生员、畜牧技术员、农业技术员等6 个专业技术岗位上进行,收到了较好效果。几年
来,累计淘汰专业技术人员208 人,补充48人,补充前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后备人员考试、
排队,建立后备人才库。补充时,根据考试、考核结果择优录取,并有一年的试用期。

1998年,农场党委对党支部书记实施了末位淘汰和签订上岗责任书,交纳思想政治工作保
证金制度,对连续两年考核排在末位的,要淘汰下岗,平时工作没有按目标考核方案完成的,
要从保证金中兑现奖罚。1998年同时对文教、卫生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评聘分开,
评聘分开工作打破了职称中的大锅饭。

通过几年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使农场的用人机制搞活了,农场的各项事业得到了
快速发展。

   历年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4-1


  
续表4-1
000013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