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中等教育

第四节 中等教育



一、沿革

1986年,农场有中学三所,完全中学一所即场直中学,校长徐常舜,副校长尹承福,教导
主任王大范,一中(戴帽中学)校长郭金,教导主任何洪章,二中(戴帽中学,即双桥学校)
校长赵洪友,(赵洪友1986年4 月调入教育科后校长由蔡增波担任),教导主任:王岗生。

1987年4 月,教育科科长徐常舜调出,6 月刘锡林进修返场任教育科科长兼场直中学校长,
王大范、尹承福任场直中学副校长(副科级),王大范兼教务主任,教务副主任魏则科、戈万
云、邹赛玲。

1989年5 月,邹赛玲接任王大范的工作,任场直中学副校长兼教务主任。

1990年7 月,教育科与场直中学分开,教育科科长刘锡林,场中校长邹赛玲。书记侯广才。

1991年,魏则科任教育科副科长,王振祥任场直中学教务处主任,何彩云为政教处主任,
曹立国为后勤主任。

1992年1 月,教育科与场直中学合并,科长、场直中学校长由邹赛玲担任。

1994年,机构改革,精减教师,当年精减教师5 人,精减的教师或安排财会队伍,或机关
有关科室,或基层单位,农业队任职。

1995年7 月17日,教育科与学校分开,教育科科长邹赛玲,督导王振生。张加龙调入任教
育科后勤副科长,中学校长王振祥,书记侯广才,兼行政副校长,小学校长乔长青,书记张永
祥兼行政副校长。

1996年12月7 日,民主选举中小学校长,王振祥当选为场直中学校长,乔长青当选为实验
小学校长。

1997年7 月14日,农场决定将农场中小学合并,组建为农场子弟校,科校合一,经过竞选
聘任王振祥为农场教育科科长兼农场子弟校校长,场党委任命张永祥为子弟校党支部书记,经
校长提名,聘任董爱珍负责中学日常工作,乔长青负责小学日常工作,聘任王大范为教育科教
研室主任,中小学分设教务处,政教处,其主任分别为董爱珍(任志龙1998年选举产生)柳梅、
何彩云(徐斌1998年选举产生)侯双茹。

1990年,中学被评为场级文明单位;1991年,被评为绥化分局文明单位,1996年为合格中
学;1997年绥化分局授予中学为音乐基点校。

二、教育教学工作

1986年以来,农场的教育工作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教师中强调了师德
修养。

1990年,全场小学教师参加了省广播电视大学职业道德培训,经考试全部合格,获得了
“职业道德合格证”。

1986~1989年,学校经常组织学生看爱国主义影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就86届高中毕业生老山前线战士杨建军给母校来信之事,展开与老山前线战士通信活动,1989
年3 月,请回场探亲的老山前线战士杨建军,陶万海为全校学生做老山战士事迹报告,在高中
学生中开展二史一情知识竞赛。

1989年,教育科以贯彻省教委“关于开展自爱自强,做文明守纪的中学生”为契机,在中
学生中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争当文明中学生活动。

1993年,教育科科长邹赛玲,副科长魏则科与实验小学校长王振生赴沪参加了垦区在上海
召开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研讨会。返场后,在农场学校掀起了办特色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
一代新人的教改热潮。

1987年,农场下发了“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方案”方案指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必须
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全面执行教育法,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稳妥地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
调整、完善、充实中等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制采取六三制(小学六
年,初中三年),学校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教师参加教材教法和专业合格证考试,
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1986年,校平均609 分,与海伦农场持平,在分局并列第一。

1986~1989年四年共升分局重点高中58人,高三毕业生考入大专以上学校26人,中专18人。

1989年以后,各校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加之统一住宿,学生暂时不适应,对教学成绩有一
定影响,致使农场的初中教学跌入低谷,1994年达到最低谷。

1995年,教学格局基本稳定,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主导
作用,使中学的教学质量有了飞跃性的发展,由于分局教学格局的设置,1996年1 月,农场高
中撤消。

1999年7 月,绥化分局统考,中学各学科平均分746 ,居分局第一名,居分局前3 名的学
科有化学、英语、语文、数学、历史,其中化学、英语居分局之首。至此,农场的初中教育达
到分局一流的水平。

农场中等教育,除了初中、高中外,1979年10月,创办了职业高中,第一个职业班开设农
机专业,招生30人,班主任朱月春,任课教师苏启志,商存俭。

第一个农业机械职业班在全场乃至绥化分局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农场对这批毕业生去向跟
踪调查表明,对农业的经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骨干作用。

1982年开始,高中招生录取时含职业高中同时录取,第一年开齐文化课,第二年第三年陆
续增设专业课,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渴求文化课达标的要求,又解决了毕业后的去向问题。为这
些学生的继续深造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为此,农场及分局还分别下发文件,文件规定,职业高
中毕业生,毕业合格后享受中专待遇。

1984年起,职业高中年年招生,年年有毕业生,逐步向高素质的目标迈进。其中1986~1989
年四年间,职高学生文化课开全开满,而且毕业生考试成绩与普通班不分上下。

  1990年,停招职高班,1992年最后一期职业高中生毕业。

   历届职高班情况统计表
(1986~1992年)
表5-4



  三、课外活动

1984年春,农场中学就有乐队、舞蹈队、小乒乓球队,教练员都是城市知青,乐队教练是
天津知青朱万学,舞蹈队是杭州知青袁青和哈尔滨知青杜秀荣,小乒乓球队教练是天津知青,
曾参加国家乒乓球训练的王奇。

1986年,再次成立文艺队,由音乐教师佳木斯市知青纪凤柏任主教练,培养学生学习二胡、
小提琴、扬琴等,组建了20余人的小乐队,这支乐器演奏队在绥化分局很有名气,纪凤柏调出
后,由音乐教师王永坤负责,教练还有张庭和。

1989年4 月,农场中学学生文艺代表队一行21人,代表农场中学生参加了绥化分局的中学
生文艺汇演,一炮打响,受到分局领导的极高评价,于是代表绥化分局中学生参加了当年在北
安举办的总局中学生文艺汇演。

1995年,从海伦农场招聘音乐教师高春军,高春军培训了一支40余人的学生小乐队。美术
教师张廷和,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美术爱好者进行绘画、剪纸、羽毛画等创作指导,培养了一批
批美术爱好者。

1994年12月,张廷和老师利用寒假时间组建了冰凌花艺术队,在省第三届剪纸艺术节上,
冰凌花艺术队有35幅作品参选11名同学获奖,5 名同学的作品参加北大荒版画展。4 名同学的
作品参加了日本新泻国际少儿版画展,其中吴雪同学的“晨”,获日本新泻第二届国际儿童版
画奖,冯忠明同学的“苞米楼装不下了”获取日本新泻第四届国际儿童版画银奖,有39名同学
当选为省剪纸学会会员,8 名同学被授予省小剪纸家荣誉称号,冰凌花艺术队被授予省第三届
剪纸艺术节优秀剪纸集体。

开办校园之声广播站,理化学科设立了科报小组,小实验,学农基地等,这些活动的开展,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勤
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中学发展情况一览表
(1986~2000年)
表5-5


  
历届升学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5-6


  
续表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