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节日
第三章 民俗
第一节 节日
场内居民汉族占95%,节令风俗与国内大部分汉族居住地区相同。传统节日是春节、
灯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新中国建立后,增加了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和
新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又增加了母亲节、父亲节等新的节日。
一、春节
也称阴历年,是居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不论穷富,家家必过。节前半月,家家买肉买鱼
购年货,有的杀年猪宰鸡宰羊,做年(粘)干粮(黄米面或白面豆包儿)。农历腊月二十三称
为“小年”,有敬“灶王爷”,祈求丰衣足食之说。过“小年”了要做丰盛的晚餐。有的还延
续吃黄米饭的习惯。从腊月三十起即为过大年,农场工副业单位,场机关一般从腊月三十下午,
放假至正月十五,除夕之夜,居民有“守年”习惯,全家人欢聚一堂看电视、玩扑克、麻将,
有的通宵达旦。1986年之后,除夕之夜,全家一起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家家张灯
结彩,子时燃放鞭炮,全家团聚吃饺子,初一至初五给长者拜年,同志间互相祝福,农场组织
秧歌比赛,从初三安排到十五。1990年以后,每到过年,很多人都用电话向亲朋好友拜年,或
者发手机短信向亲朋好友祝福。1992~2000年,场机关于腊月28日左右召开“团拜会”,农场
党政班子向全场人民拜年,并举行“迎新春联欢会”。
二、灯节
正月十五为灯节,也叫元霄节。1986年之后,由于商业发展,市场繁荣,元霄很好买,人
们一改过去以饺子,鸡蛋代替元霄的习惯,正月十五大部分人家都吃元霄。1986~1998年,正
月十五之夜家家挂红灯或冻冰灯,农场组织秧歌比赛。1999~2000年,农场组织了正月十五焰
火晚会,色彩艳丽的焰火持续40~60分钟,场部大街上挂满了喜庆的红灯笼。
三、妇女节
每年的3 月8 日即为“三八”国际妇女节。1986~1990年,农场沿续过去做法,给女职工
放假一天,集会庆祝,场俱乐部放映电影或演出节目,1991~2000年的十年间。每到妇女节,
只有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给女职工放假一天,生产队、工厂等承包单位不存在给女职工放
假一事,很少集会庆祝,大部分家庭设宴庆贺,多由男主人上灶做饭。场部有小型集会庆祝或
组织家庭歌舞比赛、时装表演。
四、清明节
农历一年24个节气之一,在阳历4 月初,为扫墓之日。1986年后,由于防火工作逐年加强,
人们已逐渐改变扫墓烧纸的习惯,常以供品祭亡灵,寄托衰思。
五、劳动节
每年的5 月1 日即为“五一”国际劳动节,机关及工副业单位放假一日,集会庆祝,农场
工会慰问劳模,家家设宴庆贺。
六、儿童节
每年6 月1 日国际儿童节,全场中小学集会庆祝或组织文艺演出,或举行学生体育运动会。
家长给儿童送节日礼物,全家改善伙食。
七、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人们过节时包粽子,端午节早晨多数人家起早踏青,采艾蒿挂于大门框上。
八、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全场居民有赏月,吃月饼的习惯。
九、国庆节
每年10月1 日国庆节,农场举行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广场歌会、晚会、庆祝大会、
座谈会、场机关和工副业单位放假1 ~3 天,家家改善生活,设宴庆贺。
十、新年
也称元旦,农场机关和工副业单位放假1 ~3 天,有的元旦佳节,农场也组织文艺晚会或
集会庆祝。居民互相问候,家家设宴庆祝。
除上述节日外,农场还庆祝7 月1 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8 月1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
军节,1994年夏季庆祝嘉荫农场建场30周年。庆祝9 月10日的教师节,5 月12日的护士节。部
分居民在1990年后,增加了新的节日,如5 月第二个星期日的母亲节,6 月第三个星期日的父
亲节,居民合家团聚,设宴孝敬父母,并给父母亲购买礼物。每到12月25日圣诞节,信奉天主
教的群众,按宗教礼节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