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简介
第七编 人物
第一章 人物简介
于胜军
于胜军,出生于1953年5 月,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68年11月
参加工作,历任工人,副队长,指导员,团委副书记,书记、纪委书记、党委书记,1992年任
场长,1997年3 月调任绥化分局副局长主抓农业。1964年11岁的于胜军随父亲到嘉荫农场。1968
年参加工作时,他还不满16岁,被分配在四连从事养猪养马工作,每天程式化的劳动,并没有
使他感到单调枯燥,样样活干得卖力气,像样子。年幼时的于胜军就善于思索琢磨问题,平日
里他非常注意观察那些猪和牛马的习性,并试着摸喂养的科学性,学习琢磨常见病的防治。下
班后,别人都去玩了,他却一个人关在屋里看书学习,1972年他当上了畜牧防疫员,这段工作
为于胜军的后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6年冬天,于胜军被派到十七连当副连长,一年后又接
任连队指导员,之后又到十九连,十三连担任指导员、连长。直到1982年11月,被调到机关任
团委副书记,在基层整整干了14年。
进入机关后,他时刻感到知识的重要性,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
于是他参加了全国党政干部基础学科的学习并顺利毕业。
知识的不断积累为他一步步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奠定了脚下的基石,然而,勤勉务实,勇于
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则是他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1992年初已担任了4 年党委书记工作的
于胜军被任命为嘉荫农场场长。然而当时的嘉荫农场正处于经济极度困难,形势尤为严峻时期,
1991年全国性的特大水灾使得丰收的小麦大豆大面积绝产,全场账面亏损816 万元,实际是超
过一千万。两个工业企业亏损超过50万元,分别在《农垦日报》被曝光,全场经济陷入极期严
重的困境中,当年7 月份职工就停发了工资,银行欠款超过1700万元,并且拒绝再向农场贷款。
春播物资一点都没有着落,场内人心思动,职工大量外流,光到嘉荫县各企业谋职的就有七八
十人,春节前几天,招待所还住着外来要账的,于胜军在这个时候走马上任,可谓是受命于危
难之时,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他没有被困难阻力所吓退,面对无米下锅,民心工程人才外流的严峻局势,他和领
导班子成员们沉着冷静地提出了“一年受灾一年恢复一年发展”的战斗口号和目标,农场没钱,
银行不贷,他就号召全场职工集资种地,两天时间就集资119 万元,从而解决了春播的燃眉之
急。
虽然暂时摆脱了困境,但潜在的危机不能不令于胜军忧心重重,如果工农业生产继续按部
就班的下去,势必要陷入新的被动,要想彻底走出困境,必须开辟出一条新路来。经过深思熟
虑后,于胜军和班子成员达成共识,提出了“全方位,大面积,深层次,快步伐”的改革方针,
于是1992年,本着精减效能,小机关大服务,以及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对机构及分配制度,
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1992年以来,沿着这条改革之路,在不断完
善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向深入,机关由原来的27个科室146 人精减到1996年的“七部两中心”60
人,在分配制度改革上,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推选了年薪制,档案工资,结
构工资,分块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共存的改革,拉开了不同人员的收入水平,实现了个人收入
与岗位挂钩,农场效益挂勾改革目标。
在农业改革上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逐步实现了“四到户两自理”并与“六统一”有机结
合,同时,按照分也是改革,统也是改革的原则,在协调家庭农场自主经营与生产统一管理上,
采取定制度,抓关键,宣重点的重要手段,使得农业生产秩序一直保持顺畅的局面。
在工业改革方面,逐步由经营企业转为经营资产,按照“规范骨干的,消灭亏损的,放开
拖腿的,支持新生的”抓大放小原则和策略,1995年以来在于胜军的主抓下,对工业大厂不断
实施技术改革,强筋壮骨,通过租壳卖瓤的方式,将连续多年的亏损木材厂、砖厂、木耳菌厂
转为“经营自主,职工自聘,资金自筹,盈亏自负”的国有民营企业,使农场卸掉了包袱。通
过一企多制,分块治理等方式,将效益较差的农机修造厂放开经营,实行厂长协调管理下,车
间主任租赁经营。对于新生的企业,如农场与庆安金利木业有限公司联办的筷子厂,按照股份
公司方式运作,实行新的机制。五年的改革逐步实现了经济的顺畅有序、协调发展。然而,于
胜军并不满足于现状,他认为改革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要想巩固改革成果必须要
进一步加强管理。1996年于胜军在不断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加大了有利于企业管理
的改革力度,如成立了核算中心,农业管理中心,生产调度中心等,从而强化了资金管理,堵
塞各种漏洞,节约了管理费的支出,强化了种植业的六统一,维护了农场的整体利益,保证了
内部单位生产的严格。同时,不断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规范为企业管理制度。一方面,
在十部管理制度上形成管人与管资格相结合的干部管理制度,先选后聘的干部选拔制度,以工
作目标定去留的干部任用制、试用制、轮换制、回避制、待岗制相配套的干部使用制度,追究
干部失职渎职责任的干部责任制度,从而约束了管理者的行为,又保护了管理者。另一方面,
针对农场改革与发展实际,使有效的管理坚持下来,于胜军主张将历年来出台的各项管理措施
进行精练修订,汇编成包括种植业管理、畜牧业管理、劳动力管理等13个方面内容的企业管理
制度大全,使农场的管理向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迈进了一大步。此外,通过开展
“管理效益年”、“管理突击月”等活动使过去忽略的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
方方面面不留死角,不断深化改革,时时处处铺满盖严,制度规范、措施得力的管理,为
农场的经济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谱写了辉煌的篇章。1992年到1996年短短5 年的时间里,
在自然灾害频繁,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累计实现利润3368万元,年均创利674 万元,5 年
间有23个生产经营指标超历史最高水平,连续4 年经济效益居于垦区103 年国营农场前列,1992
年当年扭亏增盈实现利润108 万元,1993年盈利927 万元,成为垦区首屈一指盈利大户,1996
年末资产总额达12497 万元,比1991年增长了195 倍,职均收入由1992年的1771元上升到5400
元,比1991年增长了28倍,人均收入由1991年的948 元上升到3200元,比1991年增长了371 倍。
经济的不断积累,为农场各项事业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于胜军在抓改革抓管理促发
展的同时,把社会性事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五年来采取投资集资相配套的措施,大搞社
会性建设,共投入资金33633 万元(其中社会集资12336 万元)兴建和完善了小学微机室、综
合活动室、中学实验室、中学理化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等教学设施,完成职工医院的搬迁,改
善医疗条件,建设一座现代化通讯站,千吨船舶码头、综合客运站、覆盖全场的有线电视、自
来水、场部水泥路、小康房建设、小城镇建设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提高和扩大了农场在垦区的知名度,5 年来不断有参观团体来此考
察取经,对农场的改革管理工作以及标准化作业给予高度评价,一些经验和做法被广泛推广应
用。1996年被农场总局授予优秀领导班子称号。
这丰硕成果,闪光荣誉的背后,深深凝结着于胜军5 年来的心血汗水和全部智慧。他为此
付出的代价是难于用语言或数字估量的,为工作他顾不上身体,顾不上家庭,为坚持深化改革,
他得罪的不仅是下岗职工,更有情同手足的好友亲朋,然而他始终无怨无悔,1993年他被授予
总局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出色的工作业绩得到了上级党委的认可,1997年3 月,他被调任绥化农垦分局担任农业副
局长职务,2000年5 月他又荣升为农垦绥化分局局长,主持全面工作。
刘传云
刘传云,1943年出生,辽宁省凤城县人,初中文化,1966年8 月参军,在3198部队担任过
班长。1966年3 月转业来嘉荫农场,历任六队工人,晒场主任。
在当晒场主任的十几年中,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忘我的工作精神为农场和六队赢得
了成绩和荣誉。
在晒场管理上,他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他经验丰富,不论任务有多重多紧张,都能做
到指挥若定,有条不紊。在分配工作上采取定量定时的办法,完不成定额就要被他扣工或罚干
完再收工。一次麦收时,一职工没有按规定时间完成定额任务,结果被他一直从夜班干到第二
天早8 点多,在粮食管理上,他严格标准,绝不困抢进度而忽视质量,谁违背了他定的标准谁
就会挨罚,无论是谁,为此,他没少得罪人,为坚持标准,他的一根手指曾被一职工折断,至
今残疾。
刘传云常说,要想干好工作,关键得有事业心,有责任感。多年来,他为事业付出了很多
代价,麦收秋收忙季,他每天寸步不离晒场,由于说话太多患上咽喉炎,一到忙时就疼得说不
出话来,1997年秋收,远在辽宁的母亲病危,两次来电报催他回去,但为麦收,他悄悄地把电
报揣在兜里,默默地加班加点地工作。
正是刘传云这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使六队的晒场粮食管理始终成为嘉荫农场同行业
的排头样板,他为农场立下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人们为刘传云算了一笔账,在粮食管理上每
年由于不霉粮食、不丢粮、一等粮率高,就比其他单位多收入10万元以上。
刘传云于1993年和1999年被授予总局劳动模范,1992年和1995年为分局先进生产者,1995
年评为场职工标兵,1997年获行业标兵的光荣称号。
刘孝先
刘孝先,女,满族,1943年8 月出生,吉林省扶余县人,初中文化,1971年参加工作,一
直教授中学数学,并担任班主任工作,1993年12月退休。
刘孝先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无限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用自己全身心的精力和爱,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她对不同层次的
学生给予不同方式的教学,并采取情感交融,心灵沟通的方式对差生进行耐心教育,积极寻找
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他们一点一滴地进步,做到严中有情,情中有爱,以爱激情,以情促
变。从而使她接手的一个个乱班变成好班。例如:原来的85级毕业班全班数学学科差生由原来
平均20多分提高到70多分,在全场名列前茅。
刘孝先在20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取得突出成绩。1990年及1993年荣获垦区“三八”
红旗手称号,1991年被国家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1991年荣获垦区园丁奖,
1997年被授予北大荒功勋奖章。
张世界
张世界,1945年9 月出生,黑龙江省鸡西市人1967年毕业于黑龙江省温春农业学校,中专
文化,高级农艺师,1967年8 月参加工作,1973年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十四队技术员、
副连长、科研站副站长,1983年8 月调机关工作,历任科员,科长,总农艺师、副场长,1999
年12月离休。
张世界20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工作,他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农场
的农业生产建设与发展上,他在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农场气候条件的农
业生产经验,他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丰富自己的知识,刻苦钻研,在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品
种改良、品种结构调整、种植结构调整、土壤耕作改制、农机管理、农机具更新、农田基本建
设,培肥地力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并组织农场有关部门指导基层付之实施,使农场农
业生产和农机管理水平跃居垦区前列,为农场的整体发展立下了功绩,农场自1994年到1998年
间实现利润4305万元,年均创利861 万元。
张世界坚持深入基层,为生产队出谋划策,为农户提供服务。从春到秋,坚持指挥在一线,
无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每年下队都在280 天以上,大忙季节早上3 点钟下地,晚上看不见
回家,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北大荒人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坚持科学种田,积极推广新技术,两年来主持推广种衣剂累计面积66667 公顷,平均亩
增长8 ~10%。主持推广微肥使用累计面积66667 公顷,平均亩增产3 ~7 %,推广了小麦新
品种:垦红九号、龙麦—19、克丰6 号、大豆北丰6 号、北丰11号、北丰93—95号。推广耕作
改制,全场取消大犁94台,引进深松机85台,全方位深松机20台,既降低作业成本又增加作物
产量,他建议农场实行筹补贷款政策进行农机具更新,推广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工作,并主持兴
建了种子加工厂,为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以身作则,几年如一日坚持种好示范田,从品种选定、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
认真处理好每一个环节。1991年,绥化管局决定在嘉荫农场建设20万亩标准化作业示范区工程,
他积极贯彻落实管局指示精神,研究制定出农场20万亩标准化作业示范区大豆小麦栽培模式图,
严格把好标准化作业关,强化管理,使农场标准化作业水平在原来基础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受到管局及兄弟农场同行的一致好评。
他为农场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农业工作8 年来,科学种田,标准化作业,农业
生产管理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1995年小麦亩产突破历史最好水平,达到560 斤,大豆单产达
350 斤。在农机管理上,连续多年保持管局先进,总局标兵称号,1996年实现了部优标准(国
家农业部授予)。
他献身农业科技的业绩换来了一项又一项闪光的荣誉,连续多年被评为场先进工作者,优
秀党员,两次获得奖励晋级。1997~1998年连年被评为分局先进科技工作者,先进生产者。1999
年被农垦总局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1993年被省科委授予稀土农用推广优秀奖,1991年被国
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联合评为稀土农用推广二等奖,1999年被中华农业科
教基金会评为1999年度神内基金农业科技推广奖。
张永林
张永林,1944年10月出生,黑龙江省木兰县人,1966年2 月参加工作,1973年11月入党,
先后在农场九队、十九队、八队、二队、十五队任队长,1988年农场深化改革,兴办家庭农场,
他辞去当了多年的队长职务,回到他家所在地八队带头购买机械,承包土地。到1999年土地面
积由最初的50公顷扩大到185 公顷。
张永林所在的八队,土壤贫瘠,粮食产量总是低于其他生产队,但他依靠勤劳和管理,使
贫瘠的土地产出了好效益,几年来,他创利润15773 万元,并拥有了全套农机具,他总是亲自
参加劳动,农忙时,他是驾驶员,机械检修时,他是修理工、技术员,他勤劳朴实的风范成为
八队及全场职工的楷模标杆。
张永林淡泊名利,从不被金钱、荣誉、地位所左右,曾两次推辞农场给他的奖励机会,多
次把先进让给别人,他无私奉献,不惜代价助乡邻的事被人们传为佳话。多年来他坚持为贫困
户贷款种地,累计资金达13万元,他还无偿帮助特困职工代耕土地,替没种小麦的户交公粮,
替雇工修房子、安闭路,只要他能帮助的,他总会尽心尽力,哪怕倾其所有。
他还积极为社会为集体做贡献,农场场部修水泥路,他一次性捐款2000元,抗洪救灾,他
抢先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1997年他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省里和农场分别奖给他1000
元劳模奖金,他毫不犹豫地把它们捐献给了农场“希望”工程,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
多年来他还为八队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每年出义务车累计资金达3000多元。
张永林不是领导却有领导的素质,不是大款却具备大款风范的品格深受社会各界称赞。
周秀岭
周秀岭,1949年出生,哈尔滨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1968年下乡来嘉荫农场插队落户。
历任农工、会计、连队指导员、工会主席、纪委书记、副场长,1997年3 月担任嘉荫农场场长。
出生在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城市哈尔滨的周秀岭,从小就立下志向:“好好学习,考高中,
上大学。”带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梦,他一路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小学中学,上了高中,正当他
孜孜以求一步步向大学门坎迈近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68年随着
上山下乡的洪流,他来到了地处北国边陲的嘉荫农场插队,从此大学便与他失之交臂。
尽管在北大荒的诸多岁月里,他也曾为理想不懈拼搏过,但终因命运的安排,没能让他圆
了那个大学梦,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北大荒这片热土给了他丰满的人生和崭新的生活空间。33年
的风霜雪雨磨砺,他从一个稚气未脱的青年学生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领
导干部,在他成长的历程中,无不凝结着黑土地的博爱与厚赠,他深深地爱着这片黑土地,所
以,1979年,当一批批知青返城时,他却毅然留在这里。
1997年3 月2 日,是令周秀岭一生中最激动,最难忘的日子,面对全场4000多名职工,
10000名父老乡亲信赖的目光,他的心中升腾着从未有过的责任感和压力感。在农场七届一次
职工代表大会上,他将千言万语化作一句铿锵的承诺“我要尽我的所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
全场父老乡亲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然而,这位垦区第一个经民主选举的场长的创业之路并不
一帆风顺,他在四年的场长生涯中经历了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的考验。
1997年,遇上了建场30多年来罕见的风灾,涝灾、雹灾和早霜,1998年正值大豆开花结荚
期,连续60天滴雨不降,加上一场比历史提前半个月的早霜,使全场11万亩大豆不足200 斤,
1999年春播后持续60天干旱,使116 万亩小麦、9 万亩大豆出苗不齐,7 月26日、27日连续30
多小时的大暴雨,又使河水暴涨出来,20多万亩农田过水,3 万亩农田被大水冲淹,严重的旱
灾、水灾使小麦亩产不到150 斤,秋天又一场早来的霜冻,使单产不足240 斤的大豆青豆率占
38%以上,“房漏偏逢连阴雨”当他和全场百姓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2000年这个世纪之交吉祥
的年份,企盼老天风调雨顺的时候,老天爷却又跟他开了个大玩笑,严重的春涝,使小麦播期
推迟了20多天。一连50多天的干旱,小麦亩产不足200 斤。
这一场又一场接踵而来的灾害,对一个弱者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然而从不向命运低
头的周秀岭始终没因此而心灰意冷,颓丧不前,面对重重的阻力与困难,他调整心态,以向上
的精神风貌带领全场人民抗灾自救,建设家园。
在管理工作中盘活大量存量资产,如通过变卖闲置房屋、厂房等使死资金变成活效益,一
方面通过强化机构改革,加快工业企业转制,以及完善措施,降低种地成本等办法,大力减轻
企业和职工负担,2000年农场共向农民让利450 万元。同时采取内涵挖潜增收节支。加大工业
企业技术改造和减员增效力度,加强三费的使用与管理,三年累计节支达200 余万元。
另一方面展开生产自救门路,通过思想教育,典型引路,政策鼓励等措施入手,鼓励职工
发展非国有经济,如给政策给资金扶持养猪、养羊、推广“2120”养猪酿酒模式,在十八队投
资10万元兴建起养猪小区,在十五队建起了养羊小区,2000年又在十六队建起“2120”小区。
夯实农业基础,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这是周秀岭在灾害面前始终不变的工作作风,
更新农机具、建金属粮仓,打水泥晒场,建种子加工厂,兴修农田水利,越是在灾害面前越是
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以增加抗灾能力,同时他以各种生产环节的定标会,现场会,培训会等
形式,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建设垦区20万亩农田标准化示范区,从整地到管理、收获,
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实行标准化。从而使大灾之年,投入不减,标准不降。
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支持和保障,尤其是投资3000多万元,为职工建起了
一栋栋高标准小康房,现代化居民楼,商业综合楼,职工医院楼,23个居民点全部安装了有线
电视,基层生产队一条条坚实的水泥路沟,一座座代表企业风貌的场门、队门,繁花环绕,绿
树簇拥,一条条平坦坦的沙石路,无不向外界展示着北疆农场的绰约风姿。“国家边疆文化长
廊建设先进农场”、“省级文明单位”这一项项闪光的荣誉无不饱含着周秀岭的心血、智慧和
汗水。
嘉荫老百姓对他的工作是认可的。
周秀岭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沉重的压力、繁忙的工作、体力常常出现透支,经常一面办公
一面打吊针,同志们劝他多休息,可他哪有时间啊!四年来,他在带领着全场人民顽强地与自
然抗争的同时,又不断经受着市场的挑战,国家流通体制的改革,粮食市场的放开,对这个交
通闭塞以种粮食为主的边疆农场来说,如何调整结构,让百姓尽快富起来,这是摆在他和他的
百姓面前又一严峻课题。
然而这个与共和国同龄,与祖国共命运的汉子,始终相信只要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现在,他正满怀信心地带领着全场人民理思路,定目标,寻求新的发展之路。
王 林
王林,出生于1946年12月,黑龙江省泰来县人,中专毕业,1968年参加工作,1971年入党,
1987~1989年进入省委党校脱产学习两年,历任工人班长、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组织部
副部长、纪委副书记、纪委书记,1991年底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1995年初任党委书记。
1968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赵光农业机械化学校的王林,主动申请来嘉荫农场参加边疆生产建设,
最初分配在菜队,担任过班长、排长,不管干什么,他都是脚踏实地、脏活累活抢在前。1971
年9 月他光荣地成为一名新党员,他默默下决心,要让自己举起右手面对党旗那一刻的情感升
华成自己一生无怨无悔的行动。于是在他以后担任连队副指导员,指导员以及纪委副书记、书
记和党委书记的过程中,始终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论干什么都吃苦在前,享受
在后,把人民群众的疾苦装在心上,放在第一位。1981年,在大兴安岭的父亲给他写来一封信,
信中教导他“只望你能干好,莫学贪官污吏,为人要清白,一生精神也安稳”。王林把这段话
剪下来,压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上面端端正正地写上“父训”两个字,在以后的领导生涯中,
他时刻牢记父训,投身工作。在他当纪委书记的几年里,有几桩案子很棘手,他顶着方方面面
的压力,不顾威胁,不理谩骂及众多人的说情,公正办案,为民除害,在他的坚持下,查出了
粮贸科重大贪污案,收回赃款2 万余元,两个人被判了刑。1991年处理了4 个会计,王林的查
案办案作风深受职工群众的称赞。
王林一身正气,廉洁奉公。当党委书记的6 年时间里,他从不以权谋私,他不断领导督促
纪检监察部门制定出台一系列严禁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挥霍公款坐小车、大吃大喝、婚丧嫁
娶大操大办等规章制度,并按制度规章严肃惩处违纪干部,在他领导主持下的“热点难点”问
题办事公开化制度成为每年不变的原则,收到显著的效果。在良化党风、政风、社会风气上,
王林始终坚持从我做起,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下基层检查督促工作,无论多晚,
都坚持回家吃饭。每年春节前的全场干部大会上,他都要严肃宣布一条不准请领导吃饭,不给
领导送礼的纪律。他从来都带头遵守。
王林在嘉荫农场的亲戚很多,他从不利用职权为他们开方便之门。亲属有犯错误的他从不
袒护包容,而是严厉批评给予处罚。
王林淡泊名利,追求平常人生,常年坚持与职工同甘共苦,在十三队包点时,他每天骑自
行车往返20多里路,1995年秋搞水利会战,他和职工一样分任务,每次机关组织劳动,他都积
极参加。王书记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给全场干部职工树立了榜样。
对他一身正气的出色工作和突出贡献,党和人民不会忘记。1991年他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
纪检干部,是当时全垦区惟一获此殊荣的;1993年被评为党风建设先进个人和专项清理工作先
进个人;1994年被评为模范党务工作者;1998年他被农垦总局授予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光荣称
号。
骆志富
骆志富,出生于1942年10月,1958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88年2 月入党,高级工程师,
1964年8 月毕业于黑龙江省赵光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机专业,并分配来嘉荫农场工作,曾先后在
二队(现六队)、三队、十三队担任青年联合车组组长,机务技术员、机务副队长、队长、生
产队长。1986年调机关,1987年担任农机副科长,1990年任农机科科长兼科技科长职务,1999
年8 月退休。
骆志富在担任农机科长期间,在农机管理、农机标准化作业以及新技术推广应用上,为农
场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抓农机管理“六统一”工作,在农业标准化作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正确处理了有机户与无机户的利益关系,解除了无机户的后顾之忧。1995年农机的标准化管理
获得国家部优标准。
在科技推广应用上,大豆挠型割刀的技术应用和推广;2 BGJL-6 型精密联合耕播机
的使用效益分析;东方红—1002拖拉机推广应用试验等分获绥化农垦局三等奖。节能降耗增收
节支工程;耕作改制机具的推广应用等获绥化农垦分局二等奖。
骆志富勤于工作,肯于钻研,他撰写的学术论文多次获奖,其中《嘉荫农场农机节能降耗
措施初算》,《嘉荫农场农机管理体制改革后的调查》;《白浆土大豆高产175 公斤栽培技术》
三篇论文获绥化农场管理局农机学会、农业学会优秀论文;《狠抓农场管理,创“九五”佳绩》;
《产权明晰后的农机管理》;《嘉荫农场农机更新换代的探讨》三篇论文获农垦总局科学技术
协会优秀论文。
他本人曾五次获得分局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7年被评为农垦总局农机管理标准化
先进个人,1991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荣誉证书。
孙长禄
孙长禄,196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二龙山农场,1981年6月毕业于绥化农管局技工学校,1988
年12月~1990年12月在佳木斯工学院学习农机企业管理专业,1994年9 月~1996年10月在黑龙
江农垦广播电视学校函授学习农业专业,现就读于中央党校函授学校本科班,经营管理专业。
1981年7 月参加工作,在嘉荫农场农机修造厂,先后担任过修理厂修理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
四队党支部书记、电视台台长、六队党支部书记,1996年10月~1997年12月调任三队队长兼党
支部书记,2000年任三队队长。
孙长禄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刻苦务实、勇于探索,在所从事的各项工作中不断取得
突出成就,尤其是担任嘉荫农场三队队长以来,凭借苦干实干巧干的精神,使三队经济面貌发
生可喜变化,两个文明建设不断登上新台阶,1997年粮豆单产、总产、主营业收入、职工收入
四超历史,实现利润1004万元,亩利润名列全场第一位,1998年和1999年在严重旱涝灾害下,
仍取得好成绩,1998年小麦单产、总产再超历史,实现利润56万元,亩利润仍居全场第一位,
1999年在同行业均亏损的情况下,实现了经营平衡,而且环境建设由落后局面进入农场第一方
阵,农机评比名列全场第二名。
近三年,三队由落后单位一跃成为农机的排头兵,连续三年被评为场先进单位,1997年被
评为绥化分局“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嘉荫农场先进党支部”。孙长禄本人连续多年被评
为农场优秀党务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农场“十佳学员”,1997和1999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十
佳公仆”,1998年被评为绥化垦区十大杰出青年,1999年被评为农垦总局“北大荒好职工标兵”。
高淑清
高淑清,女,1952年7 月出生,哈尔滨人,初中文化,1967年参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
共产党,先后在嘉荫农场十三队、十四队任排长、副指导员、支部书记,1986~1990年任工会
副主席,1991年任体改办主任,1995年12月调红光农场担任工会主席兼党办临时负责人,1997
年任和平牧场场长。高淑清在担任体改办主任工作期间,为嘉荫农场各项改革与经济发展做出
了突出贡献,付出了很多艰辛和代价。
1991年到1995年,农场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大小20多次的改革,调整从劳动用工、人事制度
到财务、流通、工商业、农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改革,无不凝结着高淑清的心血和汗水,
在改革意见、思路、框架的形成,方案的制定出台,落实等一系列过程中,她都起着重要的参
谋作用。为了深化改革,改变农场体制不顺畅的局势,她不辞辛苦,不顾身体多病,率领考察
组多次远赴红兴隆、北安、九三等农管局考察取经。为制定改革方案,推动改革方案的落实,
她常常深入基层现场办公,调查研究,做职工的思想工作,仅1995年她就现场办公达18次以上,
为农场各项改革方案的形成落实,推动经济发展付出了辛苦。
体改工作是一项累脑费神又得罪人的活,每一项方案的制定出台,都要经过反反复复的修
改,可谓字斟句酌,严密谨慎,为了干好这项工作,她起早贪晚,顾不上身体和家庭,办公室
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她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症,压抑神经,走路困难,两条腿总是肿胀疼
痛难忍,手术做完,医疗期未满就带着钢板上班了。为了干好这项工作,她也得罪了许多人,
下岗的职工有意见,受到改革冲击的人不理解她,说她什么的都有,可她从未放在心上,她仍
然一如既往的兢兢业业的踏实的工作。由于她工作出色常常受到上级领导和部门的表扬,在垦
区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1992年被评为管局优秀党员,总局体改单位先进工作者,1993年农场
奖励她一级工资。1995年12月她被调到红光农场担任工会主席,并主抓常务工作,1997年又因
工作有成就、有能力被调到和平牧场提任党委书记工作后改任场长。
孟庆江
孟庆江,1952年生,黑龙江省依兰县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开过车,当过统计,1991
年4 月起任六队队长至2000年。
孟庆江憨厚纯朴,不善言辞,他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甘当公仆,被职工誉为当家的、掌
柜的。
孟庆江善经营善管理,无论是田间、晒场、机械、环境建设等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办法,
“向每一平米要效益、向每一袋粮要效益、向每一台车要效益、向每个人要效益”这是他当队
长8 年来严格坚持的经营方针和准则。在工作中一点都不能差,差一点都不行。严格的管理使
六队这块黑土地长出了金子。8 年来在自然灾害频繁,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不断取得良好
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绥化分局乃至整个垦区始终站排头,为样板,方方面面的工作在农场都
是标杆,199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村”,被总局命名为“小康队”。分局“双文明建
设样板队”。这一顶顶桂冠的由来无不凝结着孟庆江的心血和汗水。当队长8 年里,他靠鞠躬
尽瘁的劳作,恪尽职守的严格管理,使这个拥有耕地1147万亩,人口400 多的中型生产队实现
了由温饱到小康的飞跃,自1992年起至1999年,年均创利106万元,人均收入由1997元升到4690
元。
廉洁自律,勤政爱民是孟庆江始终不变的工作原则,当队长8 年时间里,站播种机、开车、
铲地、拔大草、割大豆,他从来都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工人与职工摸爬滚打在一起,他身体多
病,牙痛,失眠、胃痛,一到农忙季节就找上门来,然而他却未因此而耽误片刻工作,他清政
廉洁,从不乱花一分钱,然而在职工的公益事业建设上却舍得投入,近年来为职工安装了闭路
电视、自来水、建起了2000多延长米的水泥边沟,统一规划了栅栏,修起了一座美观的营区大
门,建起了多功能活动室,修起了公园,粮食烘干设备,给职工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六队的发展使许多人投来赞许的目光,孟庆江付出了几倍于他人的艰辛。1997年、1999年
连续两届被农场党委授予“十佳公仆”光荣称号,1999年被农垦总局评为特等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