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八五”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节 “八五”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实验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和总局关于要“稳中求深”
的方针,确定了实验场“八五”时期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农业为主,发展粮食生产”,
稳定和完善以职工家庭农场为主的多种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在稳定的前提下,搞好实验场生
产结构和管理体制改革,把完善的重点放到调整国家、农场、职工三者利益关系上,把提高的
重点放到提高劳动、技术和规模三个效益上,从而保证和促进实验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1991
年是垦区实施 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启动年,也是实验场深化改革,实行集体承包经营责
任制的第一年。重点改革:以挖掘最大潜力发展农业生产,在人力和物力上做到了向农业倾斜
——从林业向农业调转工人50多名,为农业增添20多台大、中型新式农机具。1991年虽然有严
重的洪涝发生,但因为各项农业改革符合场情民意,除个别工副业外,较好地完成了生产财务
计划。

  1992年,实验场认真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
线,在充分地认识分析场情的基础上,深化各项改革。重点改革:调整了企业内部产业结构,
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的经营机制,使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有所转变,商品意识有所增强,政治业
务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实验场薄弱的经济基础得到了稳固,完成了全年的生产财务计划。

  1993年,农场的隶属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农垦管理干部学院迁往哈尔滨市,实验场隶
属绥化农垦管理局,各项工作走向正规,工作标准得到提高。农场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四届
三中全会精神,广大干部职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渡时期更新了观念,市场意识
有所增强。贯彻实施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初步试行了劳动用工、人事和劳动保险三
项制度改革以及住房制度改革,摒弃了多年形成的“大锅饭、铁饭碗、铁交椅”等陈旧观念,
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1994年,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的“大力提高农村生产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
要求”及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以“三个有
利于”的标准,农场制定了坚持改革,以改革统缆全局,以改革促进农场发展的总体思路。全
面推进了“两自理”,巩固农场“两自理”成果;在工、商、运、建、服企业上进行了产权改
革,实行国有民营,民有民营;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重点解决了花花田和
大豆重迎茬问题;在科技兴农上有了新突破;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使农场的改革得以实施。为
搞好二次开发,提前实现翻两番奔小康的奋斗目标,农场全体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共中
央十四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三次党委扩大会议精神,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进一
步明确了经济总体思路、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子、理清了调整产业结构的路子。在全场上下共
同努力下,战胜了春季低温多雨、夏季洪涝严重、秋季阴雨连绵等自然灾害,充分发挥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特有的优势,使大灾之年获得了大丰收,超额完成了管局下达的生产财务计划。

  重点改革:1、财务管理。在管局的统一部署下, 深入开展了专项清理,重点整顿和清产
核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收回了大量的职工挂账、欠款,处理了一些呆账、死账,使农
场资金短缺的困难得到了缓解。2、工、商、运、 建、服企业的产权制度。农场迈出了可喜的
一步,随着农场个体货店、集市贸易的日益兴旺,使过去处于垄断地位的柳河国营商店的销售
额日渐下降。年初农场党委作出了决定,将其进行国有民营的改革,实行柜台承包,通过一年
的运作,效果很好;过去长期亏损的粮油加工厂,实行个人承包经营,不到半年即起死回生;
柳河筷子厂是农场第一个通过引进资金、技术、设备而兴办的私营企业,当年正式投产,效益
可观。

  1995年,农场认真贯彻省委七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在巩固完
善农业改革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农场全面实现转换经营体制,消灭亏损企业和企业亏损,
加强经营管理,引进风险机制,增大科技含量,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点改革:

  1、农业。(1)在经营体制上进一步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农场全面实现生
产费和生活费的自理,自理程度达到了100%。杜绝了职工对场外转包土地的现象。场外承包土
地者实现100%上打租金。(2) 种植业走上了科技之路。管局为农场选派了一名科技副场长黄大
龙,成立了科技协会,举办了多期各种农作物种植培训班,使农场科学种田、标准化作业水平
有了很大提高。(3) 加强了生产队建设,使生产队真正和市场经济接轨。按照总局、管局指示
精神,农业两个生产队民主选举了队长,李洪波、王江分别担任一、二队队长,优化组合了两
个生产队的班子。(4) 完善了产业结构调整。农场为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制定了在政策上给予
保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的思路,一年来共扶持兴建办起养牛、养猪、养禽等25个畜牧专业户,
实现了规模推进。(5) 种植业结构调整。采取经济杠杆调动广大职工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即玉
米每亩补贴10~30元,新增水稻降低利费标准等。玉米新增面积3 000余亩,水稻新增面积4 000
余亩。在种植业的调整的过程中,增加了科技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靠山河流域涝区得到了有
效治理,面积达 1万亩;按照管局的要求,大豆实行三垄栽培,玉米进行了移栽覆膜试验,水
稻实现了旱育稀植,小麦做到了深施肥和叶面施肥。(6) 农场利费税为实物收缴,秋天职工按
合同规定上交实物。

  2、林业。(1)年初农场党委决定撤销亏损严重的木器加工厂、粮油加工厂、柳编厂,大部
分人员安排到林业公司。为了解决人员就业问题,农场根据有关开发“五荒”的精神,制定了
职工“五荒”开发的优惠政策,即 3年不收利费,采取先扶持、后发展、再收费的原则。1995
年末完成开荒1 500亩。(2)对双丰林业局附近林场困到山里的采伐木材或买进来卖出去、或买
进来加工后卖出,农场支持有能力和有经验的两位职工参与木材经营。

  3、工商运建服。商店完善了国有民营的运行机制; 物资科实行分组承包的经营方式,经
营效益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