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建场初期到1968年,农场农作物播种面积6 365亩,其中粮豆面积5 740亩。当时只有52户,
310口人,职工65人。
1969年 5月16日~21日,干校全体1 000余人在二连大会战,修筑水田524亩,并于当年播
种水稻。虽请来几名朝鲜族人担任技术员,但因经验不足,导致全部绝产。1984年,试种水稻
200亩,单产也只有166公斤。1985年,东北农学院一名老师来场承包水稻。自此,水稻面积逐
步扩大,产量逐年提高,到1995年,单产已达400公斤。1999年和2000年,单产平均达到500公
斤,个别家庭农场单产达600公斤。
到1979年,“五七”干校撤销时,农场播种面积12 316亩,粮豆面积11 431亩。粮豆平均
单产91公斤,总产104.15万公斤。
1980年,农场播种面积是12 925亩,其中粮豆面积12 120亩,粮豆平均单产 131.5公斤,
总产159.8万公斤。
农场从建场至1983年,种植业主要以小麦、大豆为主,同时种植少量的玉米、谷子、土豆
和蔬菜。
1993年,播种面积27 210亩,粮豆平均单产144公斤,总产386.5万公斤。
至1996年,共有 248个家庭农场种植2.8万亩耕地,上缴给农场利税费总额386.5万元,其
中利润31万元,税金29.1万元。平均每亩上缴利税费138.06元(其中上缴利润11.07元,税金10.39
元)。75亩以下的家庭农场 153个,经营8 000亩土地;75~150亩的家庭农场59个,经营7 000
亩土地;150~450亩的家庭农场有32个,经营7 000亩土地;450~1 500亩的家庭农场2个,经
营2 000亩土地;1 500~4 500亩的家庭农场2个,经营4 000亩土地。农业直接生产总成本576.8
万元,亩直接生产成本206元。两费自理率100%。
1999年,321个家庭农场种植3万亩土地,其中粮豆面积2.9万亩,经济作物1 000亩,平均
单产446公斤,总产1 3292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2000年,农场播种 3.4万亩,粮豆总产910.4万公斤,其中水稻16 995亩,亩产400公斤,
总产500公斤;大豆播种10 200亩,亩产150公斤,总产176.6万公斤;玉米播种1 075亩,亩产
500公斤,总产54万公斤。农场从建场到2000年,耕地面积增加5倍,单产增加60%,总产由1968
年的59.3万公斤增加到2000年的910.4万公斤,增加15.3倍。
2000年,新的一轮土地承包开始,农场土地长期固定,15年不变。2000年农场拥有家庭农
场328个,其中75亩以下的水田户 130个,种植面积13 250亩;75~450亩的水田户33个,种植
面积 6 750亩;75亩以下的旱田户44个,种植面积6 280亩;75~450亩的旱田户18个,种植面
积1 470亩;450~1 200亩的旱田户3个,种植面积2 250亩。
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表(1968~2000年)
表2-2
续表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