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耕作

第三节 耕作



  

  农场在农作物的耕作方式上,基本经历了4个阶段。

  省委农场时期。1968年以前,省委机关农场的生产资金不足,机械设备不全,也不配套,
播种主要靠人力,铲、割全部靠人力,趟地、收获靠畜力,基本上是人、机、畜相结合的耕作
方式,没有深耕细作,只是粗放经营。

  干校农场时期。1968年,成立“五七”干校,省财政部每年都拨给农场一定的流动资金和
固定资金。机械设备逐年增加、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在耕作方式上主要靠机械。谷子除草、
大豆秋季除大草、玉米收获,仍靠人力。因机务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机械作业没有统一
的标准,没有达到标准化作业,粮豆单产不高,总产不稳。

  纳入农垦系统时期。1980年以后,农场在标准化作业上有了统一的规定,如秋翻地、开荒、
翻熟地、浅翻深松、深翻深松、耕地等都有明确的质量标准。耕作方式基本上向标准化作业方
向迈进,但标准化程度还不高。

  家庭农场经营时期。家庭农场的耕作方式,与统一经营的耕作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家庭农
场耕地面积小,没有轮作的条件。机械化程度低,技术水平差,达不到标准化作业的程度。一
些无机户的家庭农场,在翻地、耙地、播种、趟地等方面全部雇用有机户的农机具,而有机户
在为别人作业时,不按标准化作业的要求去做。为了省油、省力、省机械,在翻地时,往往在
地头翻的很深,而到地中间翻的很浅,起垄不直,趟地也达不到深度。因为有机户少,无机户
多,种、铲、趟、收都有一个抢时间的问题,机械作业虽达不到标准,但无机户敢怒而不敢言。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农户便使用小四轮进行翻地、耙地,用牛马犁进行趟地。导致这些家庭农
场的耕作质量很差,已退回到建场初期的耕作方式。

  1999年,农场水稻面积1.7万亩,有70%实现了钵育摆栽,达到抢积温、抗冻害、促早熟、
创高产的目的。水田全部实行了大中棚、高台育苗,为培育壮苗打好基础。在品种选择上选用
了优质、高产、早熟、抗逆性强的品种。以垦鉴90-31、绥育92-188为主。

  大豆播种期在5月12~19日。主栽品种为北丰11号,农场不定期种植了东农690(小粒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