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自然灾害及预防 一、自然灾害
农场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约占全年降雨的60%~80%,农场一般春旱秋涝。农业二队具
林区小气候,经常在9月上旬有轻霜,有时在8月下旬就出现轻霜。山区小气候对于农业的产量
影响很大,所以农业二队的大豆必须播早熟品种,产量很低。1980年以前,大豆单产最高是1971
年92公斤,最低是1969年,只有45.5公斤。1980年以后,在100公斤左右徘徊,最高单产是1984
年的130公斤。
三分场河口地,经常由于涝灾而造成绝产,1985年,一家庭农场在河口地耕种 3 000亩土
地,由于涝灾,当年挂账21万元。
农业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表(1993~2000年)
表2-3 单位:公顷
二、灾害预防
农业二队属于靠山河涝区,位于靠山河两岸,有耕地 1.5万亩。因地下水位高,地表水难
以排除,每逢连雨天气,渍水内涝特别严重,作物减产甚至绝产,内涝成为影响农场经济发展
的制约因素。为此,农场提出治理该涝区的规划:1996~2000年在河口地东侧布设东山截流沟,
以截山水。截流沟全长 4 400米,截流沟排水流入靠山河。充分利用现有天然沟道,规划区共
设3条排水干沟,总长11 470米。设排水支沟14条。排水支沟Ⅰ有 4条,全长2 650米。排水支
沟Ⅱ有4条,全长2 900米。排水支沟Ⅲ有6条,全长4 950米。排水斗沟的布置根据地形条件及
考虑机械耕作要求,设斗沟20条,全长16 750米。在河口地区修桥一座,跨度 4.6米。修交叉
涵洞11座。结合排水沟修农田路6条,平均宽度8米,长度为10.5公里。
总投资金额 78.99万元。2000年完全实现了规划,彻底治理了河口地区的涝灾,使该地区
的1.5万亩作物丰收得到保证。
2000年,农场遭受特大旱灾,全场水田、旱田作物生长都受到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红砖房
地区的 6 300亩水稻的旱情尤为严重。农场成立了抗旱领导小组,组织了抗旱队伍,共打抗旱
井203眼,调用 3台挖掘机挖蓄水坑7个,直接投资50万元。这次抗旱虽然缓解了部分水田的渴
水问题,但由于红砖房地区水位较低,水资源匮乏,旱情持续时间长,该地区仍有 2 000余亩
水稻绝产。
为解决红砖房水田的缺水问题,农场先后在该地区建两处能蓄水 100万方的蓄水池,完成
了引靠入柳工程、引靠入两池工程,对该地区各主渠道全部进行清淤和治理,灾后仅该地区水
利工程投资达 150多万元。水利工程的相继完工,确保了该地区水田涝能排水畅通,旱能灌溉
及时,为今后的水稻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