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建场初期,农场的畜牧业生产计划,是根据省委机关或院校对畜禽产品的需要量来安排的。
改革开放以后,养殖业的发展则主要受市场和资金来源的制约。
1960~1981年,农场畜牧业生产体系一直以集体经营为主,职工家属饲养 1~3头猪,5~
10只禽,除自己消费外,剩余部分交售给国家。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来自农场的工资,当时
认为,家庭饲养过多的畜禽,一方面影响职工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也有损职工的政治形象,
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而割掉。
1982年以来,农场的各行各业先后进行改革。连年亏损的养殖业,首先被农场列入改革范
围。当时,集体饲养的牲畜只有二队的生猪和各单位的役畜。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农用小四轮拖拉机和农用三轮车的出现,役畜逐年被
淘汰,直接被甩卖给附近农村,所以二队的生猪养殖成为农场畜牧业生产改革的主要对象。改
革之初,职工不敢自己承包养猪,都想继续吃大锅饭,只有一个畜牧技术员王江,带头承包了
100头猪仔,经过一年育肥获得成功, 有所盈利。在成功典型的带动下,职工们于次年一哄而
起,集体存栏的所有生猪都承包到户。经营过程中,因饲料严重短缺,猪价猛跌,畜牧承包户
遭受严重挫折。
1984年,仅有 3户职工继续承包养猪,即赵泽荣承包10头,杨福有承包16头,祖庆国承包
10头。
1987年,大批个体饲养大户兴起,成为农场畜牧业的支柱,其中:张文华养牛20头,张学
明养牛30头,李可伟养奶牛5头,李国养奶牛5头,张平养猪60头,王建国养猪100头。
随着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价格下降,农场号召职工大力发展畜牧业,从而使养畜禽户数有
所增加,规模逐年扩大。以下是历年畜禽存栏量:
1960~1968年:公养生猪100头,绵羊300只,奶牛 5头,役牛30头,役马40匹,养蜂50箱,
职工家属养猪80头、禽类1 200只。
1968~1979年:公养猪100头,鸡 200只,役牛40头,役马50匹。职工家属养猪150头,禽
类1 800只。
1979~1985年:公养生猪 200头,役牛50头,役马80匹。职工家属养猪200头,禽类2 500
只。
1986~1998年:公养畜禽全部转卖给个人,出现了一些畜牧专业户。个体养猪1 200头(饲
养量),奶牛65头,黄牛220头,禽类3 500只,绵羊150只,山羊100只,野生动物130只,蜂80
箱。
1999~2000年:个体养猪1 400头(存栏量),奶牛95头,黄牛 300头,禽类6 000只,绵羊
200只,山羊150只,野生动物150只,蜂150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