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食
第七章 流通
第一节 粮食
一、机构沿革
1960年10月~1968年 5月,农场所产粮食都由农场统一管理。先后有齐佩玉、徐景芳、由
进魁、张树纯负责粮食管理工作。
1964年,农场成立粮米加工车间,车间由依福芹、李可才负责。
1968年 5月,成立“五七”干校之后,粮食的管理、加工及粮豆供应工作合并一起,由工
业连管理,连长张恕。
1970年,正式组建粮食连,连长金福元。主要经营粮食加工、烧酒、榨油、养猪等项目,
负责居民粮油、猪肉的供应。
1973~1975年,粮食连改名为粮米加工厂,厂长于世春。
1975~1978年,粮米加工厂厂长张继福。
1979~1980年,粮米加工厂厂长冯国义。
1980~1983年,粮米加工厂厂长沈福坤。
1984年,农场组建多种经营公司,粮米加工厂归多种经营公司管理,经理沈福坤。因经营
不善,造成企业亏损。
1986年,多种经营公司解体,成立粮米加工厂,厂长牛艳林。加工厂因受国家粮食收购双
轨制及粮价的放开影响,使加工的产品成本高、质量差,没有市场竞争力。
1987年,粮米加工厂进行国有民营改革,承包加工。
1988年,粮米加工厂解体转为民营。
1984~1992年,王桂莲任农场粮食员,负责上报粮豆年产量及销售报表工作。
1993年成立粮食科,1993~1997年,粮食科科长马常贵。
1997~1999年,粮食科科长李宝亭。
2000年,粮食科科长常金龙。后组建粮食贸易公司,进行股份制经营,公司经理常金龙。
二、粮油管理
建场到1984年,农场所产的粮食,基本自给自足,没有向国库交粮,也没有国家的返销粮。
1987年后,农场所产粮豆除自留外,销往庆安粮库或直接流入市场。
1988年开始,农场总局给农场下达粮食征购指标,每年上交庆安粮库粮豆 998吨。1997年,
上交征购粮1 192吨,1998年上交征购粮1 338吨。农场的余粮,部分交庆安粮库按议价或保护
价销售,另一部分销给外来粮商。
三、粮油供应
1960~1968年,农场所产粮豆按国家居民供应标准,自加自供。
1968~1984年,农场常驻人口平均 1 800人左右,农场设立一个粮油供应部,按国家供应
标准,人年均供应口粮200公斤左右,豆油7.5公斤左右。
1990年,国家粮食管理不再是统购统销,而是全面放开,市场粮源充足,流通领域体现出
了市场经济的竞争特点。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农场粮油供应部由最初的国有变为民营,于1996
年 9月解体,从此结束了居民凭证购粮的历史,而随之兴起的是多家个体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