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财务管理

第四节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财务计划、财务定额、财务制度、财务核算、财务
分析和财务检查等方法,对资金的形成、运用和分配等项工作进行组织、调节和管理。

  一、组织机构

  1960年建场时期,农场下设财务组,设一名会计、一名出纳,负责全场的经济核算。

  干校时期,初期在办事组下设财务,负责全校的财务汇总工作,各营均设会计、出纳,负
责各营的财务核算工作。中期设计财科,负责本校的政、企财务核算和生产企业财务汇总工作,
各营仍设会计、出纳。1974年,“五七”干校的财务全部合并,成立经营管理科,撤销农场财
务,集中统一核算。核算一年后,各单位的领导认为自己没有财权,工作不好开展而要求分开,
于是1975年又分开核算,各场单独成立财务室,计财科仍负责干校的行政经费核算,对企业拨
款、决算汇总、上报等项工作。

  划归农场系统后,事、企财务经反复合、分几次,2000年为独立核算。

  二、财务制度

  1980年,农场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方面出台了降低连队管理费用、 场部管理费压缩30%、
严格差旅费开支、控制外出参观学习、节约办公费、控制小汽车的使用等管理办法;事业单位
实行财务包干,加强劳动保护的管理。

  1985年,农场各单位实行经济责任制计算盈亏,管理部门按编制的人头每人 1 500元包干
使用,节余留用;生产费用垫支利息按银行规定的利息计算,10月末还清;对各单位核定流动
资金,超出定额部分按银行利率缴纳利息;工资的发放改为预借生活费的方法,机关按原工资
发放,各家庭农场不超过本人工资70%;职工房费从1985年1月开始不扣,房屋维修由职工自理;
职工因工负伤,经劳资科认定后,医药费100%报销。

  1986年 1月,为适应当时经济改革的需要,财务管理做了如下规定:农场每月由财务领导
主持召开一次资金平衡会议;建立会计例会制度;严禁私设小金库;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各
单位必须按季度向物资科报请物资采购计划;出售各种产品不得赊销;固定资产要有卡片;各
单位建立经济核算组织。

  1989年 1月,农场核定各单位的流动资金指标,各单位合理筹集使用资金并认真清理内外
欠款;机关各科室经费包干的执行情况与奖金挂钩;各单位停薪留职和搞专业经营的职工,按
规定本单位补贴报销6项社会费用,职工医药费按本人全年工资的6.5%报销。

  1992年,农场各单位应缴的3项社会费用和3项社会性补贴为各单位在册职工和顶岗临时工
每人承担1 500元,扣发基本工资的20%浮动工资。

  1993年,会计转轨,新旧会计制度交替,尤其是农场隶属于绥化管局后,正式步入农场序
列,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转入正规化,各项制度比较健全。在管局财务处的大力支持下,农场
购入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IBM386,财务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

  1994年,农场建立健全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进一步做实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农场
合理筹集资金;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经营责任制;农场基层单位按合同完成上缴任务,对完成的
给予奖励,完不成的罚款;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实行事务管理专人负责,保持固
定资产完好状态,加强完善库存材料产品的管理;严格货币资金管理,清理内外欠款,对于分
不清责任的陈欠,各单位组织人清收,按收回金额的 10%提取清欠费用;各单位不得雇用个人
小汽车,单位就餐一律在食堂。

  1995年,计财科拥有计算机 3台,所有的财务人员都能上机操作。计财科实行手工和微机
记账同时进行。自1995年,财会人员每年都要进行一次业务性的继续教育培训,使财会队伍的
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1997年初,全场财务实行报账制度,各单位的财务集中到农场计财科单独核算,财务人员
也由原来的24人精减到16人,财务人员必须持“双证”上岗(微机证和会计操作证)。

  2000年初,财会人员实行会计委派制,各单位财会人员由计财科下派,工资关系及组织关
系都调到计财科,人员由计财科统一管理,工资由计财科统一发放,各单位会计人员实行轮换
制,一是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二是锻炼财会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2000年底,全场财会
人员12人,其中:副高级会计师1人,会计师2人,其余会计人员都具有初级会计专业资格证书,
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三、资金管理

  1968年以来,资金管理一直按着基本建设资金、生产经营资金和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农场
虽然曾和干校的行政经费统一由计财科负责,但是对资金的来源渠道分开核算和管理。在资金
管理上,各个时期曾制定各种管理办法:1974年制定了较系统的财务管理办法;1980年制定了
生产劳动定额管理办法;1984年底,制定了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产品销售统一价格和各项费
用开支标准;1990年,修改了财务管理办法。在资金使用上除采用定额管理之外,采用场长一
支笔审批制度。

  对基建资金的管理,由农场统一掌握,年度建设计划,分期按进度拨款给建设单位。年终
由各基层单位报决算,由计财科汇总。

  对生产经营资金的管理,按着生产经营期间实行定额管理,并对所有单位进行核定。

  (一)农林企业核定标准

  1、工资及福利费按全年计划的67%核定。

  2、种子、肥料、农药按全年计划耗用数的100%核定。

  3、上年产品按上年实际数的100%核定。

  4、其他项目按计划支出的70%核定。

  (二)工副业企业核定标准

  1、以外购原料为主的工副业生产,按计划产值的30%核定。

  2、副业生产和农牧产品加工,按计划产值的20%核定。

  (三)管理费的核定标准

  各单位的管理费按全年计划支出的60%核定。

  (四)物资储备资金的核定标准

  1、主燃油按储油设备容量的70%核定,其他燃油及润滑油按全年计划耗用的15%核定。

  2、修理用零件、其他外购材料,按全年计划耗用的30%核定。

  1990年始,农场实行资金有偿使用制度,即交纳资金占用费。1990年至1993年,按年息14.4%
交纳。1994年以后,按 16.8%交纳。1996~2000年,农场资金占用费,按银行贷款利息收取。

  四、成本管理

  为了使成本降低,从1974年起,在各个阶段,农场制定了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
制定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在成本管理上规定:

  1、按《成本核算规定》计算成本, 不准以计划成本、估计成本代替实际成本,不准将不
属于成本开支范围的费用挤入成本。

  2、加强定额管理。对种子、农药、 肥料、燃料、动力、工具、工时消耗和其他费用开支
制定定额。

  3、制定在产品的统一价格。

  4、制定机械作业费的统一价格。

  5、在农业上计算综合亩成本,要分别计算小麦、大豆、玉米、 水稻的亩成本、斤成本。
此办法一至延续到1985年。通过以上办法,使农场的财务管理逐步走上了正规化的轨道。

  1986年农场制定了《柳河实验场财务管理若干规定》。提出加强成本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
极因素,充分发挥农场机械的效率,做到“生产有计划、劳动有定额、费用有指标、成本有考
核”。制定了相应的成本管理措施:1、把成本管理纳入各级领导议事日程, 执行成本管理条
例。财会人员把住资金关,统计人员做好资料积累,提供成本核算依据,当好参谋。基层单位
按春播、麦收、秋收、 年终四阶段召开总结会议进行经济活动分析。2、大力降低间接费用。
包括控制管理费、生产费等,压缩非生产支出等。3、确定增产指标。4、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5、压缩非生产人员,各单位非生产人员不准超过职工总数的12%。

  1993年,农场归属绥化管理局后,制定消耗定额,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措施和办法,大
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要求各单位以《成本法》规定进行成本核算,并按新财务制度正确计算
成本。1、实行产品生产全程成本控制。 借鉴兄弟场的经验,制定各项产品不同时期的标准成
本和各生产环节消耗定额。2、严格控制管理费支出, 减少企业和职工的负担。规定严禁公款
旅游观光,省内的出差费由单位领导批准后方可报销,凡去省外参加会议、学习必须经场长批
准,严禁用公款租用个体小汽车和下饭店, 会议、外事接待一律在机关食堂就餐。3、实行经
营补贴的单位,采取“年初核定,总量控制,按月拨发,超支不补,节余留用,创收归已”的
管理办法。农业生产队管理费用的支出,农场按年初核定的指标制定,发生超支,不准向家庭
农场分摊,更不准用各种物资、产品抵顶,违反规定者对责任人就地免职,追究经济责任,触
犯法律的送交执法部门立案查处。

  1998年 3月,农场制定《农业斤粮责任目标成本控制实施方案》,全面推行农业斤粮责任
目标成本控制,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增加职工收入。

  方案规定当年作物的斤成本控制目标:玉米0.68元、大豆0.90元。

  具体措族是落实“三高二低”,抓好成本事前控制。“三高”即:物资材料的采购,控制
最高限价;生产资料采购,限定最高数额;队提留费的提取使用,限定最高标准。“二低”即:
在筹集生产资金过程中,选择最低利率,间接费用定额降到最低点。在制定各生产环节各项生
产费用目标成本的基础上,农场和各农业生产单位都相应地制定出成本阶段分析与考核制度。
在生产过程中定期进行阶段成本分析与考核控制。各生产单位在各环节落实目标成本责任人:
生产队长对队提费用负责,会计对综合成本负责,机务队长对机械作业费负责,统计对材料及
劳动用工负责,保管员对采购物资的质量、库存量负责。形成了较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

  1999年12月,农场六届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柳河农场2000年节本降耗实施方案》,按
照总局和分局关于“减轻职工负担,增加职工收入”的具体要求,制定出具体措施和办法。

  1、农业方面:实行成本逆控, 努力节本降耗;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含
量;面向市场,种植高值作物;转化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严格控制管理费和事业费开支, 减轻职工负担。农场管理费实行“砍块管理,包干使
用,节余奖励,超支抵补”的办法,严格执行预算开支,坚决杜绝敞口花钱。生产队管理费按
核定指标包干使用,超支自补。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费实行“差额拨款,核死基数,
节余奖励,超支抵补”的办法。

  3、合理确立利费税收缴和基金收缴标准, 加大减负让利力度。按照农场的基础条件和生
产力水平,参照近 3年盈利水平和职工承受能力调整耕地租金标准和收缴办法,耕地租金一律
以货币形式上缴。

  五、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农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重视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提高
生产效率、增加企业收入的重要措施之一。1974年以前,农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程度很
不够。1974年开始,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农场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

  建立了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保养、维修、检查制度,并设专人负责。

  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1987年以前,各基层单位建固定资产账,计财科管理各单位的卡片。
1987~1998年,各基层单位掌管固定资产卡片,计财科管账。1998年以后,各基层单位掌管账
簿和卡片,并设专人管理实物资产。

  固定资产要定期核对,做到账物相符。固定资产的损失、报废、调出、外借,必须按规定
经过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各基层单位无权处理。

  各单位购建的房屋、机构设备、工具、器具等,凡符合固定资产条件的,必须按固定资产
管理,照提折旧。

  1993年末,农场拥有固定资产291万元;1994年,拥有固定资产314万元;1995年,拥有固
定资产406万元;1996年,拥有固定资产 510万元;1997年,拥有固定资产578万元;1998年,
拥有固定资产735万元;1999年,拥有固定资产875万元;2000年,拥有固定资产1 88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