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教学成果

第七节 教学成果



  

  1982年,在学院教育科内设置了教研室,教研员由中、小学教导处的教导主任兼任,分别
结合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对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及教学能力,提高教
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1983年,在小学低年级进行了趣味教学的探索。任课教师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
分散,持续时间短、爱动等特点,在每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和穿插
进儿歌、小游戏、扮演角色表演课文故事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传授知识于有趣的
活动中,使学生在课堂内学得轻松愉快,并形成较扎实的记忆。

  1988年,在小学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这项实验旨在要求学生在学习汉语拼
音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提前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学生借助于汉语拼音这一工具,凭借
直呼音节,书写音节的能力,多读语文课文和课外儿童读物,开拓知识视野,丰富词汇积累句
式,进而能口头叙述或书写简单事件的经过等,以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尽早开发
智力的目的。

  1994年春季,在小学高年级开展了“序列化作文训练”的教学研究。采取请进来举办讲座,
然后教导处制定活动计划, 最后教师全体实施的方法。先把每次作文分解成 “拟定题目”、
“审题立意”、“选材剪裁”、“编写提纲”、“组材成文”等几个环节,再深入探究每一环
节的知识细节,诸如开头、结尾、文中过渡、内容的详略、照应、修辞等,从分步训练到综合
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教师作文教学水平的目的。

  从1989年秋季开始,中学部外语组为了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特别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外语学
科学习中的听、说能力,开展了“情境教学”的教研活动,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把生活中的某
一场面,或事件的某一片断,用幻灯、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展现在学生面前,基至可以师
生共同动手,把一些具体实物搬进教室,布置成特殊的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生活的某
一情境之中,在教师指导启发下,进行听、读、说等方面的训练,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
兴趣,调动积极性,又可以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运用所学外语知识的意识,达到提高教
学质量的目的。

  自1990年开始,中学部针对初、高中招生生源只有本校小学、初中毕业生,没有筛选余地,
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分层次教学”的教研活动,各学科任课教师,在备课、
讲课、布置作业,个别辅导等教学环节中,既做到面向大多数,使基础差的学生“吃得饱”,
又要使尖子生“吃得好”,使其个性充分发展,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校除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专题性教研活动外,在推广外地先进教学经验的过程
中,也开展了一些必要的教研活动,如小学推广“集中识字”、“作文分格训练”经验,中学
推广数学科“青浦教学”经验,语文科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开展过涉
及面较广的教研活动。

  1998年开始,农场子弟校开展说课活动,各学科确定教研课题,如语文的快速作文,英语
的情境教学,近两年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共撰写论文30余篇。

   教学研究成果一览表(2000年)
  表5-4



  续表5-4



  续表5-4



  续表5-4



  续表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