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农场始建于1960年,当时,在这一片荒原上垦荒,条件很差、生活艰苦,尤其是人们水土
不服导致经常患病,农场没有医疗机构,只得到几里外的农村卫生所就医。
1961年 7月20日,农场成立了仅有两人的卫生所,医生是刚刚毕业被分配来的齐齐哈尔卫
生学校毕业生王祯,带领一名护士。一间房屋约30平方米,一把椅子和一个桌子,备有十余种
常用药物。那时是公费医疗,任何费用都不收取,卫生所维持了7年。
1968年 5月,成立“五七”干校,从省里来了一大批下放干部及家属。这一批下放的人员
中有10余名医务人员,依靠这一人才力量,“五七”干校职工医院建立起来。医院建设了院舍,
木丝板结构,面积达216平方米,其中诊室2间、化验室1间、处置室1间、放射线科1间、药局1
间,每间病房设有4张静点床位,另外,还有一个小药厂占有两间房屋(制一些口服的片剂、散
剂、水剂等)。干校为医院买了一台200毫安的 X光机和一台显微镜,增加了三大常规化验项目。
医院共有医护人员及管理人员22人。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大批下放干部返城。农场处在动荡时期,医疗卫生工作一度处
于低谷状态,医务人员大多返城,医疗技术力量削弱。
1979年10月,干校正式移交给哈尔滨管局,医院得到投资近30万元,盖了 700多平方米砖
瓦结构的房屋,分有门诊部和住院部,医院人数17人,20张床位,外科能进行阑尾切除手术,
内科能抢救各种常见的危重症。
1980年,医院改名为农垦管理干部学院职工医院。随着学院的发展,人员的增加,医院输
进了不少的骨干力量,由原来的17人增加到63人,技术力量得到加强。医疗辐射面较广,方圆
15公里左右的村屯百姓慕名前来看病,医院的床位数由原来的20张增加到35张,床位使用率达
到40%~50%,腹部手术均能开展。为了扩大医院的知名度,学院为医院购进了一台B超(那时全
省只有两台),更换了400毫安的 X光机,买了心电机、心脏监护仪、脑血流图机,陆续培养了
各科人才,医院从此在庆安地区一带很有名气。学院对医院实行全额补贴,年经营额36万元,
各科收入近10万元。
1993年,学院搬迁到哈尔滨市,医院成了农场职工医院,医院的工作人员部分调出,至1994
年底仅剩下30人,但工作量仍未减少,各科室工作仍正常开展。农场对医院实行差额补贴,人
头费每人每年5 000元。
1996年,人头费从5 000元/人,下降到2 500元/人,其余不足部分靠医院创收。从全年效
益看,可维持职工工资。
1997年,农场为医院购进了一台新 B超,一台心电机。医院及时地培养了一批新的力量—
—平均年龄34岁,在临床治疗工作中,能够诊断内、外、妇、儿四大科常见病、多发病,并熟
练掌握外科小的手术及阑尾切除手术。
2000年,农场职工医院占地面积7 206平方米,建筑面积84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26万元,
医护人员16名,门诊开设内、外、妇、儿、中医、口腔、放射线、B超、 心电、化验、理疗等
共计7科4室。住院部有5个病房,18个床位,负责农场、林校近5 000人的医疗卫生工作。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表(2000年)
表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