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冬回柳河

冬回柳河




   冬回柳河

   孟 伟

  元旦前夕去佳木斯采访,在返哈的列车上,望着飘扬的飞雪,我突然觉得该回柳河看看了。
一晃儿又有两年多没回去了。带着这种知青情结和对那片土地的眷恋,我在庆安县下了车,当
晚便打车赶往。

  回到柳河的第二天,我起早去拍摄柳河冬季的日出。当一个红红的大火球透过树丛冉冉升
起的时候,疲劳、寒冷和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跪倒、爬起、调光圈、对焦距,机械而又重
复地按动快门,似乎要拍出二十八个不同的日出,把二十八年的夙愿连同这美好的瞬间收进生
命的底片中。熟悉的山道似银蛇伸向远方,使我不由想起当年的野营拉练和小长征……往里走
高高的白桦林,像卫队一样守在沟塘两侧。沟塘里塔头礅上盖着厚厚积雪,逆光远远望去,就
象一大群下凡的仙女裸浴后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一样,乳峰突起,浑圆耸立,在向人们展示其美
妙的胴体,迎接归来的游子投向其怀抱。

  在山路的转弯处,我找到了过去我所工作过的四营。食堂门前的一棵老椴树,把柳河“五
七”干校四营定位在这里。这是建在树林深处的一片工厂。有制材厂、木丝板厂、小木器厂……
其后的岁月中,知青返城、干部解放、设备搬迁、房屋拆毁共产,这里早已夷为平地,废弃近
20年了。其他季节没高腰水靴是进不去的,即使进去了,瞎虻、蚊子、小咬和草爬子的轮番攻
击也会使你却步。冬季却没有了这些麻烦。趟着没膝深的积雪,我找到了原厂房的旧址。也就
成了这里曾经辉煌过的印记。看到这些,又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二十多年前那难忘的岁月:一百
多名不到二十岁的青年和一批下放劳动的省直机关干部,硬是靠双手在这林中建起了一片厂房。
工厂日夜轰鸣,宿舍成栋成行,食堂菜地、猪圈鸡场应运而生,该是怎样一番热闹景象啊……
如今,在原车间和宿舍的地方自然生长的树木都有胳膊粗了。作为当年十七八岁的青年重新又
站在这亲手浇铸的水泥礅上的时候,已是鬓染白霜,走过不惑之年了……

  再住前走四公里,就是干校的三营和元件厂,现在是柳河农场三分场,住着几十户人家上
百口人。副场长张乐文就是留下来的哈尔滨知青。老乡加战友,见面格外亲,午饭自然在这儿
吃了。我们从车上取下从山下带来的食品,再加上他家中的存货——前几天刚猎到的狍子,倒
也丰盛实惠。再约来相识的战友,大家又像当年一样:端起老烧酒,吃着狍子肉,讲起了过去,
说到了现在,几个四五十岁的大老爷们时而笑声朗朗,时而流泪干杯……直到日头西下,才挥
手告别并相约再见。

  车刚启动又见张乐文挥手跑来,把原准备留给在山下上学的女儿回来的一块狍子肉塞进车
里,说带给哈尔滨市的的战友尝尝。顿时,我的鼻子发酸,眼睛湿润了,掂着这不足一公斤的
一块肉,感到是那么沉重。说心里话,在当今的哈尔滨市场上,只要世上有的,就没有买不到
的,而这一小块肉,我却怎么也无法用价值规律来估价它。它饱含着扎根黑土地的一代知青对
已返城的知青的兄弟情谊。跨越了几百里的空间和二十多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