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委到干校
从省委到干校
从省委到干校
徐凤舞
柳河农场是1960年建场,徐光任场长。1964年,徐光调出,孙家仁任场长。我是1966年初
调柳河农场任党支部书记兼场长的。
省委办公厅领导动员说:“咱们三个农场交出两个,只留柳河一个。那儿有大森林,做为
机关战略后方基地,有山有水,还能作为机关职工退休养老基地。为加强基地建设,你去柳河
一定要搞好,柳河职工也欢迎你。前两任场长不安心,自己的行李都不带,所以职工思想不稳
定,人心思动。你把家一同搬到柳河,就从行动上稳定了人心,比做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效。”
我是绝对服从组织安排,一切按领导要求办的。厅领导并且交待:“你去工作是社教的继续,
处理社教遗留的问题,进行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要依靠党员和社教积极分子。”
当时,柳河大部分职工生活比较困难,欠钱欠粮的多,而且有些是建场当时所谓“盲流”,
都是“四清”的对象。我到柳河工作不久,“文革”就开始了。每当处理社教遗留的问题和思
想建设时就涉及大多数职工,这就成了我被打倒的理由,我还被定为“走资派”、“三反分子”。
职工在批斗我时讲:“我们对你都寄予厚望,盼你来当领导,没想到你搞反动路线,整大多数。”
1968年,“五七”干校建校之初,我又给加上“顽固不化走资派”和“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住鬼房子(地窨子),遭受严重迫害。
我是1969年 6月被解放;1970年初担任六营营长;1971年初调回生产组任主管农业的副组
长;1973年初各农业改为农业分场,成立农场,我任场长;1974年成立生产处,处场合一,我
被任命为副处长(副场长)。
“五七”干校建立不久,提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请进一批贫下中农做老师,受到经济
和政治的优待,干校人员都称他们为老师,许多人还担任副营长、连长。同时,却一直把原农
场称为黑农场,农工为黑农工,长期受压制,挫伤了农工的积极性。因此,我提出农场和农工
是黑的还是红的问题,应予明确。直到1979年 5月才彻底为农场和农工平反:“农场当然是红
的,而不是黑的”,农工从此挺起了腰杆。我个人也给予彻底平反,见柳党委字(1979)10号文
件。
农场在建校前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粮食丰收,养猪、养羊有较大成效,进行木材加工生
产,建成“四合院”,这些都为建立干校打下了物资基础。建校后,又修了上山的路,开发了
土门子(三营即原八连)、老爷府(四营即原木丝板厂)、姜家围子(六营即原水稻连)。
1979年初,经省委常委会议(于湘浦列席)决定,柳河办行政干部学院,由省委宣传部领导,
工农业生产经营由办公厅领导。到1979年夏季,杨易辰书记决定,柳河全部交给哈分局经营。
我回机关前后,柳河又被农场总局要去,办农垦管理干部学院。由于财产移交和职工工资升级
工作牵扯,我是1980年9月回到机关的。
(作者系原农场党支部书记兼场长,1980年9月回省委机关工作后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