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委到学院
从省委到学院
从省委到学院
徐洪升
我是1966年 6月18日由省委机关调入省委机关所辖的柳河农场的。当时,徐凤舞任场长兼
党支部书记,负责场全面工作,主抓农业;李树堂任机务副场长,抓基建、畜牧业;我任副场
长,抓财务、后勤工作;王福安任副场长,正在联系调往铁力县,因文化大革命开始没有调成。
农场当时分设农业、畜牧、机务、基建4个队,加后勤(有制米、发电、运输)5个单位。
农场于1960建场,截至1968年 5月“五七”干校成立前,共有干部8人,有下放干部1人,
在册职工81名,其中,正式工人 7人。当时户数约30户,人口300人左右。耕地面积300多公顷。
农场机械化程度较高,有东方红“54”四台,斯大林“80”号1台,“25”、“28”铁牛各1台,
康拜因收割机1台,播种机、犁耙、镇压器等配套齐全,马车 3台、牛车1台。猪、羊都有。制
米、发电可满足自给。
在经营成果上,因建场时间短,年年有开荒,加之林区气候及土地不熟化等原因,导致产
量较低、效益较差。1967年收成好,小麦种植 220公顷,因秋雨大机械不能收割,全靠人工但
收割不到30公顷。脱谷的进度很慢,小麦脱到元旦,大豆脱到春节。1968年秋霜早,大约在农
历七月十三日下霜,除小麦丰收外,大豆都受冻果实如辣椒籽,玉米近乎绝产。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农场于10月份被造反派掌权。最初是由东方红造反团掌权。1967
年四五月份红色造反团和东方红造反团经过一场大辩论,由红色造反团夺权,随即成立了革委
会,张宝仁任革委会主任。一个月后,革委会调整成员,我为主任,张宝仁为副主任,委员有
由进魁、关文斌、潘井龙。
1967年 7月份,省政府有文件规定:凡是有关事业、企业单位办的农场或副食基地,在经
营上年年亏损,经济上已不能自给自足的,一律无偿的交给地方管理。柳河农场大约在八九月
份决定交给庆安县,但是,庆安县怕背包袱,借故迟迟不予接收,如在谈接收条件时县里说,
农场革委会是省委办公厅造反团审批的,不算造反团,不是一级组织,经省文革组批的革委会
才算数。一直到1967年12月份,庆安县委派农工部长张凤荣来柳河农场,召开职工大会,宣布
接收柳河农场为庆安县柳河农场。1968年春节后,庆安派二人(姓刘和姓孙)为场工作组。
1968年 4月中旬,省委办“五七”干校工作组,来柳河农场宣布在农场成立“五七”干校。
从此,柳河农场又归回省委机关。
柳河“五七”干校期间,农场对内是生产处,对外是“五七”干校附属农场。财务由干校
统一管理,财政分两口,在财政厅文行处负责“五七”战士工资和建设投资;财政厅农工处负
责农场的“小型水”和“社会性支出”以亏损补贴等拨款。干校期间农场有很大发展。
1979年末,“五七”干校撤销后,农场班子有万历、冯伯录、徐洪升。不久,柳河农场交
给哈尔滨农场管理局管理,班子中冯伯录调走。归属哈管局后,班子成员组成由哈局呈报市委
组织部报经省委组织部审批,即农场班子中万历任农场党委书记,徐洪升、刘其晖任副场长。
1980年末,农垦总局接收柳河农场,并在原有基础上成立黑龙江省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农
场附属学院,财务独立。
(作者系原农场副场长,主抓财务和后勤工作,于1986年在农垦干部学院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