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弹指30年

弹指30年




   弹指30年

   高云升

  弹指一挥间,已然30年。但30年前的一段往事令我终生难忘,因为这段往事决定了我人生
的轨迹、工作生活的归宿;也因为这段往事让我无怨无悔地思考:是我选择了柳河、还是柳河
选择了我。

  1965年 8月末的一天,我正在省委机关石槽农场机务队的库房内保养东方红-54拖拉机,
场长徐凤舞走到我跟前说:“文阁处长(办公厅行政处处长)后天要去庆安,到柳河农场检查麦
收工作情况,准备带你一同去,叫你明天到省委机关,找到文阁处长接上头。”

  我按约来到省委办公厅行政处处长办公室,找到了张处长。处长交待说:“明天咱俩去庆
安,到柳河看看那里的麦收工作进展情况,顺便再看看那里机务队中你那些徒弟,有的三四年
没见面了吧?你先休息一下,已经给你联系好,今晚你住组织部招待所,明天早 6点去车接你。”

  第二天一大早,省委车队派小车把我俩送到三棵树车站 (现哈东站),上了北去的列车。5
个多小时后,火车到达了庆安车站。庆安县委接待了我们二人,再乘农场派去接我们的苏式戈
斯51型汽车,当晚 9点多钟到达柳河农场。农场全体职工正在开麦收工作会议。会后,徐光场
长在食堂招待了我们。饭后,徐场长就麦收进展情况向张处长作了汇报,然后把机务队全体人
员为我引见,徐光场长风趣地说:“小高,这些人都是你以前的徒弟,不用我介绍,你们相互
都认识,比我还熟悉吧。”我和这些同志一一握手。因次日抢收小麦,见面会不得不在11点钟
以前休会而休息。来柳河见到了1958年以来我们曾在松花江奶牛场和石槽农场一起共事的许多
战友——包振国、王庆录、景有权、梁衍俭、柴清文、王会清、李永增、石忠跃、由进魁等人。

  文阁处长带着我在柳河一共活动了4天。临回哈尔滨前, 文阁处长对我说:“小高,这些
天你都看到了,你这些徒弟和同志非常欢迎你,如果你愿意,回去后我向办公厅汇报,准备把
你和你爱人小曲(曲静芝)一起调来柳河。”又说:“你们俩儿人是咱们这 3个机关农场唯一具
有农机专业知识的中专生,又有十几年实践经验,这里很需要你们,你把农场机务工作全面抓
起来,你爱人小曲总不能叫她常年开拖拉机作业,起早贪黑的干吧?把她安排到发电室工作。”
文阁处长接着说:“柳河是省委机关副食基地,又是干部劳动锻炼的地方,省委决定把柳河建
成省委的战略后方,并打算把一些老同志安排到这里养老,这里很有发展。”这就算组织上对
我工作调动的谈话吧。在那个年代,我们这些热血青年,只要组织需要,一声令下,我们是绝
对服从的,从不讲任何条件。

  根据领导的要求,我于当年10月 1日,带领全家,从哈尔滨迁到柳河。历任农场机务队长
兼修配厂厂长、生产科副科长、农机修造厂书记兼厂长、农机科长、交通科长等职。

  转眼三十年过去了。在柳河,我走过了从而立之年到花甲之年的人生历程,而农场也从一
个满目荒蛮之地,变成了现代化的小型农场。我与我的老战友们一道,创造并见证了柳河的历
史。让我感到由衷的欣慰,欣慰柳河的变化,欣慰我及我爱人三十年对柳河奉献的一切,同时,
更对当年的那段往事记忆犹新。

  1996年 3月16日年满60周岁,生日这天,农场机关全体同志为我组织了欢送会,离开了我
工作41年的岗位,我光荣地退休了。用农场机关送给我做退休纪念牌匾上写的几句话作为这篇
文章的结束语吧——

  “历经风雨建奇功,卅年不改情由衷。

  荣退常献富民计,解甲未必不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