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河农场发展中成长
在柳河农场发展中成长
在柳河农场发展中成长
由进魁
柳河农场自1960年秋建场至2000年,历经了隶属省委机关、“五七”干校、哈尔滨管理局、
农垦学院、绥化管(分)局 5个时期40年的发展史;居民总数由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1967年末
的80多人、1979年末的900多人、2000年的2 600余人;耕地也是从无到有,从几亩到百亩,发
展到2000年的3.4万亩。
数百段荒成沃土,老友相逢话当年。我是当年开垦这片荒原时点燃第一堆篝火、开垦起第
一犁的20名荒友中的一员,我们一同开垦了这块蛮荒之地,一同见证了柳河40年的发展历史,
并在柳河农场发展中成长。
战胜困难 创造财富
(一)困难考验我们意志
建场初期,困难重重。每每回首,犹如昨日。
一是无房住、建房难。建场初期,柳河农场的场部计划设在土门子 (现在农场场部以西的
林地,原来归田升林业局所辖,后来划给柳河农场), 因多种因素计划落空。后在现在柳河水
库大闸门处,找到一座不足50平方米的 3间小草房,是1960年前外地人员进山打鱼、打猎、小
开荒在这里临时居住修建的——它却成了开发柳河最初的办公室和宿舍。3间小草房, 西间15
平方米是书记、场长、副书记、副场长、工会主席和财务人员的办公室和宿舍,东间15平方米
是后勤人员的办公室和宿舍,中间15平方米就是当年的职工食堂。职工分别住在农场周边青山
屯和徐连长屯。落脚后的干部职工,随即动手在现在的场部地区建起了1栋木板房。1961年的4
月份,机务人员全搬进了木板房。
当时,农场职工还不足50人,边开荒种地,边修路,边建房,白天下地开荒,晚间回场部
修路建房,每日都得干12个小时以上。我们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片荒原,白天工作在地里,
小咬、草爬子作陪;中午回场部休息,大瞎蠓相伴;晚间睡觉,与蚊子共眠。虽然工作难度大,
生活条件艰苦,但人们心中都憧憬着农场未来的美好蓝图,所以面对着这一切都有一种乐观向
上的态度。
1961年10月末,经过全体职工艰苦努力,终于在现在场区四合院的东侧,盖起了 4栋拉合
辫草房。至此,农场才有了安身之处,搬进了自己动手新建的草房里办公了。接着,职工食堂、
机务队和农田队的办公室也相继建成,男女职工也全都搬进了新宿舍。年末,办起了小卖店、
豆腐房,生活条件得到初步改善。
1962年,农场又新建了两栋房屋,成立了子弟校、卫生所、机车修理车间和发电车间,每
天晚间,全场职工及家属还能享受三四小时的电灯照明。1962年新结婚的青年和来柳河同居的
家属,可分到同居房4平方米。到年末,家庭人口多的可分到2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
建场的最初两年,农场和附近的农村都没有砖厂,只有县城内有一座砖厂,农场想建砖房
很困难,去县城拉砖,道路不好,又没有桥涵,雨季行车,陷车打误是常事,所以,那时农场
只好盖草房。新建的草房防火设施条件差,屋内又很潮湿,我们搬到新房又潮又冷,只能靠炉
子和火炕来取暖。1962年12月,我们在烧炕时不慎失火,把一栋新盖的宿舍全都给烧光了,几
十人又没有住处了,只好决定建板加锯沫的木板房。我们在零下近30度的气温下,昼夜进行大
会战。有人去山里伐木,有人在场区拉锯破板,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建成柳河农场第一栋板加
锯沫的木板房。1963年春,我们搬进新房不久,又一栋家属宿舍失火烧掉了。农场新建 6栋房
屋结果烧掉了2栋。
1963年,农场成立了砖厂,烧出了红砖,并在当年盖起了 8栋砖瓦房——就是现在场区的
四合院。1965年,又盖了 2栋砖瓦房,分给了职工家属。自此,柳河农场住房安全才有了保障,
没有发生过较大的火灾。
二是没有井、吃水难。初到柳河,没有水井,只能饮用河泡里的水。饮用河泡子水,多数
人腿和脖子上都长起了大大小小的疥子,有的还拉肚子。1962年,农场打出了第一眼井,但因
水井较浅,又没有条件进行过滤,喝后得病的也较多。饮用水成了农场居民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1963年末,农场决定打一眼深水井,由职工魏景生牵头,带领几名职工在柳河地区打井。经过
几个月的奋战,1964年4月深水井终于打成了,井深237米。这眼深水井解决了农场居民用水难
的问题,它历经省委机关农场、省“五七”干校、农垦干部学院、农垦林校等各个时期36年。
饮水思旧、感慨多多,原来的那群老荒友,就是饮用这口井的水,一直到退休,他们有的仍在
柳河、有的回归故里、有的已长眠东山……
三是没有路、交通难。1961年,从庆安县城到柳河农场的路程是35公里 (现公路取直是32
公里),庆柳公路共有19座桥涵。以前,都是用木头架起来的临时桥梁, 从新民乡往北的桥梁
还好一些,新民乡往南,有的河沟上连个象样的木桥都没有。还有的木桥,雨水一大就给冲走
了。路面不垫沙石,路的两侧只有两个小沟,有的路面中心比两侧还低,车辙深陷,多处积水,
即使是晴天也常常陷车打误。那时,柳河去县城拉运生产和生活物资,主要的运输力量是靠马
车和链轨拖拉机,胶轮车和汽车一年有多半年不能通行。夏季连雨天,连马车都不能通行,有
特大的急事和急病人,要去县城就用链轨拖拉机牵引木爬犁,链轨车有时过河沟还陷车打误。
建场头几年,想去县城,一是靠步行,二是靠马车,三是靠拖拉机,根本没有客车,去一次县
城往返需要两至三天的时间。
1963年 8月份,我爱人朱秀兰去哈市返柳河时,从庆安乘坐柴清文的大板汽车,因汽车陷
车打误,35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两天,最后是用链轨拖拉机牵着汽车,取道万良浩屯子才得
以返回。
1963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军队农场的领导邀请我们去看电影,电影的片名叫《回民支队》。
那时的军队农场,就是现在腰围子东边的粮食青年点,离我场还不足 5公里。我们两台马车,
几十个人到那后,看了半场露天电影,就下起了大雨,把我们给冲散了。我们冒着大雨返回途
中至青山屯北河沟时,河沟上的木桥被水冲走,河沟的水有两米多深,车和人过不了河。那一
夜,我们或站或蹲,在泥水里忍受着潮湿和寒冷,直到第二天,雨下得小了一点,才重新搭起
木桥,返回农场。
四是开荒种地、作业难。建场时可垦荒山荒地,除林地外多数是低洼沼泽地,部分平地全
都长满了柳条墩,开垦时难度很大。1961年,全年的雨水又大,每天出车开荒,都要陷车打误。
有一次,我与景有权、梁衍俭到现在一队的6号地开荒,不足2 000米长的一犁地,我们整整走
了4天时间(陷车打误抠挖了 3天,机车拉机车又用了1天)。像这样极其艰难的作业,一年能碰
到几十次。平地柳条通塔头墩,一墩挨一墩,作业时一步一个坎;低洼沼泽地机车开垦一天,
一旦陷车需要抠挖两天。
1961年11月上旬一天夜间11点多钟,我和梁衍俭、于惠先3人在现在一队的5号地开荒时,
天正下一点小雪,地南头,又是低洼的沼泽地,机车一下子就陷进了一个一米多深的水泡子里,
我们三人从泥水中爬了出来,衣、裤全湿透了。当天夜间,机车没有抠挖出来。第二天,农场
安排了 3台链轨拖拉机,徐光场长亲自坐阵指挥。我和景有权、梁衍俭在一米多深的水泥中抠
挖稀泥,几个小时过去了,才把机车的后牵引清挖出来,挂上了油丝绳,用了 3台链轨拖拉机,
才把机车拉了出来,时间已是下午 5点多钟了。从陷车打误到把机车拉出来,共用了18个小时,
在这18个小时中,在11月上旬早晚气温已达零下三四度的情况下,我们几个人都得下水,去抠
挖稀泥。——难哪,那时开荒真是难哪!
(二)困难激发我们斗志
重重困难,不但没有压倒我们,反而更加激发了我们的斗志,激励着我们与天斗,其乐无
穷;与地斗,其乐无穷。
一是房屋的建设。1960年冬,首批来柳河的人员,进入了柳河地区土门子 (现在农场的二
队),没房住,搭帐篷,到1961年10月份,农场才盖起了4栋拉合辫草房。1962年, 又盖起了4
栋拉合辫草房。后来,又盖了2栋。从1964年建砖窑开始,农场新建了8栋砖瓦房 (现农场场区
的四合院),在柳河居住的职工家属, 也都自建公助,盖起了自己的住房。1972年,柳河盖起
了楼房,到80年代末期,农场职工98%以上有了住房,并全都解决了砖瓦房。
二是土地的开垦。1960年的10月下旬,首批人员到后,因荒原草多,又没有进行烧荒,开
垦时堵犁,加上天冷地冻,无法开垦,大家在土门子呆了10天左右,后返到了现在柳河水库大
门处的3间小草房中(那时柳河水库没有开建),就在那里维持了一个冬天。到1961年3月下旬,
农场开始组织进行烧荒,4月15号那天,开始正式在现农场一队的6号地内,进行开荒,共开出
荒地2 700亩。
1968年5月 7日,创办柳河 “五七”干校时, 耕地面积达到了6 000亩。1979年末,柳河
“五七”干校撤销,耕地面积达到了18 000亩。1990年末,农场上交土地税的耕地,发展到了
27 200亩,还有部分开荒土地没有包括在内。到1997年秋季,经农场土地部门的测量,耕地面
积已达到 5万亩,这5万亩耕地,是柳河农场建场40年来几代人的血汗,是养育柳河人民的资本。
三是道路桥梁的修建。建场后,我们实行的是“三边方针”——边开荒种地、边盖房、边
修路。1961年,修建了场区的道路。1962年,修建了农田道路,1969年,开始修建了场区至二
队的路,路名叫延安路。1975年,修建了一队去柳河东岸水田地的农田路,路名叫大寨路。1970
年,修建了延安路上的柳河木桥(这桥1985年改修了水泥桥),1975年,修建了大寨路上的柳河
北桥(第一座水泥桥梁)。这桥现还在使用中。1985年以后,修建了靠山河二座水泥桥和河口及
小柳河的桥涵。
总之,历经40年的柳河农场,其规模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房屋从草房到砖房,从平房到
楼房;交通是从无路可走到有路可行,从步行到自行车,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现在多数家庭还
有了汽车;吃水是从吃河泡水到吃浅水井水,从吃浅井水到吃深水井水,从挑水到送水,从送
水到吃自来水;收听节目从收音机到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是从无线到闭路;看电影是从露天
到电影院又到家庭影院;电话家家有,网络联通世界;场容场貌也是一年要比一年强,人们的
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标志着历经40年风风雨雨的柳河农场,正在崛起成
为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新农场。
在农场发展中成长
记得刚来柳河时写下这样一首励志小诗:
“耿耿报国志昂扬,誓将青春献大荒。
激情化作千钧力,汗水换来万吨粮。”
正是这样火热的激情,让我爱农场如爱自己的生命——这是我由衷的表达。40年来,我的
命运与农场的兴衰沉浮休戚相关。在柳河农场初创的 8年,柳河“五七”干校一分场10年,农
垦管理干部学院实验场和柳河农场的20年的生产实践中,我同战友们一起,创造了不朽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并在农场的发展中,我由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拖拉机手、
一名基层干部并最终发展为一名场处级领导。在农场发展中成长,虽是坎坷而艰辛的历程,但
它却是无悔而壮美的人生。
(一)省委机关柳河农场开发时期(1960年末至1968年5月)
我于1959年 4月份在省委机关松花江农场参加工作,1960年,省委决定在庆安镜内创办一
个省委机关柳河农场,为省委机关增加副食供应。我是首批被抽调开发柳河农场的农机人员,
组织决定我来柳河后,我把原单位的工作交出,于1961年 1月份,参加了柳河农场在松花江农
场举办的机务人员的培训,在1961年的3月15日结业,3月18日,到达柳河,面对房无一间、地
无一垄的荒原,蚊蠓小咬“三班倒”,陷车打误“大酱缸”等种种困难,我们天当被子地作床,
帐篷野炊烤干粮,清树障,烧草荒,开犁唤醒黑土地,机声惊起鸟兽喧,战天斗地,首批参加
了农场的开发。当年,我们为农场开垦了2 700亩耕地,抢播麦豆1 500亩,生产粮豆35万斤,
1962年至1964年,我和景有权、梁衍俭、李春德三人,又为农场开垦了荒原近 4 000亩。之后,
我奉调为农场办后勤工作两年。1965年,经农场党组织的培养,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67年,
文革中,我被结合进农场革委会,担任主管全面生产的副主任,由于全场干部职工的努力,当
年,柳河农场取得了一个较好的收成,完成利润达10万元。
(二)省柳河“五七”干校时期(1968年5月~1979年11月)
在省委机关柳河农场基础上,创办起来的柳河“五七”干校,一下升格为省直机关厅局级
单位。原柳河农场职工也由企业编转为事业编,承担着干校各业生产的主力军,还指导下放干
部,下乡知青劳动技能,为其生活服务。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城市机关干部,下乡知青同农场
职工相结合,学会了农活,同时也培养提高了农场职工队伍素质,密切了农场职工与下放干部、
下乡知青的鱼水关系,直到他们回城复职、升学。这一全国首创的“五七”干校,虽然在本质
上随着“文革”被否定,但千万省直机关干部、下乡知青、农场职工家属,依靠干校雄厚的经
济实力和人才优势,所开拓的农垦业绩将永载史册。
这一时期,我先后被干校任命为农业一连主管生产的副连长,农业一分场副场长、场长等
职。一分场连年获利十几万元,每年超额完成各项任务,没有一年亏损。干校初期,随着入校
“五七”战士、下乡知青的增加,原有农副产品供不应求,亟待开发。1968年 5月18日,干校
革委会决定,抽调我和关文彬、魏景生、马景坤等同志带领百余名干校学员,去柳河东岸修路
排水、拦河筑坝、挖渠引水、清林开荒、开发水田种植。当年,在我们的努力下,大坝建成了,
荒原开垦了,水稻种上了,丰收了。大家把丰收的稻谷碾成大米,让周恩来总理办公室来柳河
看望我们的人员,带到了北京的中南海。从此,新开垦的水田地命名为干校的新曙光战区,后
又叫小八连、六营、四分场,现在是农场一队柳河东岸的水田地。
1968年的11月 2日,干校又决定我与高云升、刁凤祥和一连一排的“五七”战士带领新到
的百余名下放干部,二次返回土门子重新开发,开出荒地 400余亩,后因上了大冻才停了下来。
从此,土门子的耕地年年增加,又建成了一个战区,起名为东方红战区,后来又叫三营、三分
场,现在是农场的二队。干校时期,我们累计开垦耕地面积达到了18 000亩,粮食大幅度增产,
道路、桥梁和排涝等农田基本建设也搞起来了,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前期(1979年11月~1988年5月)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还在一分场任场长,在这期间,分场年年获超额利润,职工年年有
奖金。到1984年末,没有一名欠分场的资金,干部职工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1985年,农场实行改革,由原来集体经营管理,改成兴办家庭农场,搞个人承包,改革开
始,我由一分场调任场物资科任科长,兼管汽车队,经过改革,完善机制和上下努力,这一年
年末结算,不仅不需要农场计划中的6万元亏损补贴,反而为农场创收了7万元的利润。
1986年,学院党委调我担任农场副场长,因场长空缺,我主管农场的经营管理和农业生产
等工作。尽管1985年遭受水灾,加上开始兴办家庭农场,经验不足, 职工贷款挂账超过了100
万元,生产资金陷入困境,农场采取把本年农场计划中的利润提前补贴去年受灾户所交的利费
的50%,以扶持受灾户等变通措施,以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但是, 通过一年来的工作,1986
年农业得了好的收成,欠债贷款户扭亏为盈,农场部分职工首次出现了万元户。1987年,柳河
农场的农业、林业也都超额完成任务,全年利润达到了55万元。
(四)聘任为农场场长时期(1988年6月~1991年3月)
1988年6月,通过招聘考评,我被学院聘任为农场的场长,任期3年。任职期间,带领全场
干部职工,共完成了10件大事。
1、完成学院给我下达的生产指标,3年完成120万元的利润, 向学院上缴利润30万元。到
1990年末,农场计划内的耕地达到了27 200亩,引进外资新开垦荒原近万亩,旱改水由原有不
足2 000亩发展到5 000亩。
2、投资新建农场办公楼、粮米供应部、家属住房3 000多平米,给危房补贴改造职工危房
1 000多平米,解决职工住房困难户108户,职工住房砖瓦化达到了98%。
3、按国家规定报销职工医疗费,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职工除按规定报销外,超出部分按
工龄比例给予报销,职工家属医药费,每年也给予适当的补贴。
4、补贴职工冬季取暖费,楼房统一供热的职工户,每年都由农场报销90%以上的供暖费用,
非统一供热的平房职工户,除每年发给职工暖费外,每年还发给户主职工 2.5吨元煤补贴资金,
减少了住楼房的职工与住平房的职工之间的差别,减轻了住平房的职工越冬取暖负担。
5、农场职工按月足额发放工资,从未拖欠过职工工资。
6、修好场区道路和农田干道。场区至二队的路, 二队至河口的路,全都铺上十几公分厚
的风化石,做到雨后路面不存水,机车照样行。
7、农场投资为职工住户安装供水设备。到80年代末期, 二队全体职工也100%的按上了自
来水,全场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
8、1989年,农场投资7万余元,为全场职工住户安装了闭路电视,解决了偏远山区职工收
看电视不清的问题,每户闭路电视初装及材料费200元,全部由农场核销。
9、加大职工教育,以1990年末,农场用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 培养了几十名有学历有文
化专业技能的函授大专生,做到了教育经费专款专用,改善了职工的科技素质。
10、在我任职期满,经学院工作组审计考核,农场全面成为一无外债、二无内债,积累流
动资金180余万元,是一个上游农场。
(五)任副场长主管农业、林业生产时期(1991年3月~1996年12月)
1991年,场长任职期满后,学院又任我为农场副场长,分管农业生产。我分管的两个农业
单位,都超额完成任务,除承担各级管理费和子弟校、幼儿园、政法等部分事业经费补贴外,
还完成上交利润33万元。1992年至1996年末,我分管农业和林业,5年计划上交利润是1 254 484
元,而实际上却完成利润3 122 484元,5年共获超额利润1 877 668元。
总之,我在柳河农场近40年的工作中,为开发建设柳河农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1996年
柳河农场耕地4万余亩的统计中,由我亲手开垦和指挥开垦的占80%以上。这是我和垦荒战友们
40年来的血汗结晶,是我们献给国家和柳河后代子孙的宝贵财富。
40年来,我先后多次被省委机关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及先进工作者,被评为总局级
的模范党员,被评为黑龙江省森林防火先进个人,等等,这些荣誉既是对我工作成绩的肯定,
也是我永远前进的动力。
回首40年,我自信对农场、对父老乡亲付出了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无愧于党、无愧于人
民、无愧于柳河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