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绥化国营农场管理局,设在黑龙江中部,滨北、绥佳两条铁路线交会点的绥化市,其辖属
的8个农牧场,地处东经124°8′—130°16′,北纬45°37′—49°,座落小兴安岭南北麓、
松嫩平原的绥化、伊春、大庆3个地区。东北界有奔腾的黑龙江,对岸是苏联的阿穆尔洲;西
南界有秀丽的嫩江,与吉林省大安隔江为邻。垦区总面积20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9万亩,
林地57.9万亩,草原27.3万亩,水面9.9万亩,可垦荒地23.8万亩。总人口74483人,职工2648
4人。人员来自25个省、市、自治区,11个民族,又有原属汉蒙杂居之地。
早在战火纷飞的1946年,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创办“粮食工厂”支援解放战争,
东北回民支队就接收了伪满汉奸企业“裕昌源”的牧场,建立回民支队牧场,揭开了绥化垦区
创建的篇章。到1949年春,相继建立了萨尔图种畜场(合并后改名为红色草原牧场)、庆阳农场、
肇源农场、红光农场、铁力农场。1953年至1955年8月,相继建立了岔林河农场、海伦农场、
安达畜牧场、绥棱农场。1960年1月至1964年,相继建立了和平牧场、嘉荫农场、阿城种猪
场。这样,前后18年分3批建场,才算彻底结束了这里蔓草丛生、兔狐出没、绝少人迹的荒凉
历史,连同那些掠夺性的日本“开拓团”遗址,成为启迪后人的一部教科书。这个期间,无论
军垦农场、劳改农场,还是县营农场、国营农场,都初步起到了“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
典型,示范农民”的作用。1972年4月6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绥化农场分局正式建立,
管辖绥棱、海伦、红光、肇源、和平、安达、阿城、庆阳、岔林河等9个农牧场及鸡西小煤矿,
开始扭转由于农场下放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给国营农场经济造成濒临危机的局面。
1973年,根据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指示,将阿城种猪场移交东北农学院做实验农场。1974年
春,又将庆阳、岔林河两场移交哈尔滨农场管理局。1976年2月29日,中共黑龙江省委以龙革
发2号文件,颁发《关于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实施方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省
国营农场管理局,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统一了国营农场的管理体制。根据文件规定,
原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绥化农场分局改为黑龙江省绥化国营农场管理局。1978年,根据
黑龙江省政府指示,将红色草原牧场移交大庆石油管理局。
绥化垦区地势东高西低,属地分散,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自然状况复杂多样。小兴
安岭北的嘉荫农场,山水环抱,天赋自然屏障。小兴安岭南的铁力、绥棱、红光、海伦农场,
属小兴安岭余脉向平原过渡的丘陵漫岗地带。松嫩平原区的和平、肇源、安达3场,呈盆地状,
西部凹陷较深。垦区境内河流众多,分属黑龙江、嫩江、呼兰河3大水系,流域面积1640.6
平方公里。垦区为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
漫长而寒冷、干燥,昼短夜长;夏季温热湿润,昼长夜短;春季多大风;秋季多阴雨。年平均
日照时数为2233—2472小时,东部场为2471.9小时,北部场为2232.9小时,西部场为2587.4小
时。年辐射总量在105—110千卡/千方厘米。年平均气温为0.9—3.9℃,东部场为0.9—2.3℃,
北部场为0.9—2.2℃,西部场为2.0—3.9℃。大于0℃积温,全垦区平均为3067℃。7月平均
地表温度最高,为25—28.7℃。年平均降雨量为543毫米,东部场552.3毫米,北部场562.2毫
米,西部场385毫米,雨量多集中在7、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0%以上。年平均蒸发量在1250—
1400毫米,夏季温度较高,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年平均风速为3.8米/秒,西部场地处平原地带,
多风为其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2—4月,风速逐渐加大,可达7—8级以上大风。历年降雪为
9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东部、北部场年平均阵雪为25.9厘米,最大积雪深度35—40厘米;西部
场年平均降雪为10厘米。无霜期为110一130天,东部场最长130天,北部场最长129天,西部场
最长170天。
垦区自然资源丰富,以土地为最,还有大片的天然林木、草原及可利用的水面,经济价值
很高的野生动物和植物。根据普查资料,土壤可分为7种类型,黑土和草甸土,占总面积的60.2%。
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东部北部场为5.4—8.2%,西部场为2.04—3.7%。土地多为平坦连片,
适合机械耕作。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由于水利工程不断配套,对水稻种植业的
认识及种植技术日益提高,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草原面积75%以上分布在松嫩平原的和平
种畜场、安达畜牧场。这里的草原一望无际,草质优良,种类繁多,计52科,162属,257种,
其中羊草(俗称碱草),是草原的优势草,占草植被的40—50%,适应性强,耐碱耐寒喜湿抗旱,
根壮茎粗叶肥,气味芳香,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垦区共有天然林31.9万亩,人工林26万亩。
尚有12万亩宜林荒地荒山。有20万亩次生林需要进行改造。树种有松、杨、白桦、水曲柳、
黄波罗、榆、槐等20余种。木材蓄量约75万立方米。山峦起伏、森林茂密、草原广阔、河沟纵
横、水草肥美的自然环境,是野生动物栖息的好地方。兽类有鹿、熊、野猪、狍、狐狸、貉、
水獭等。禽类有鸳鸯、单顶鹤、杜鹃、啄木鸟、喜鹊、野鸡、飞龙等。鱼类有大马哈鱼、鳇鱼、
鲫鱼、鲟鱼、鲤鱼、白鱼、三花鱼等。野生植物有茨实、芦苇、蕨菜、黄花、木耳、猴头、
蘑菇、银耳、刺五加、党参、黄芪、柴胡、防风等,其中120余种可入药。矿产有石油、黄金、
煤、石灰石等。
垦区土地多为平坦肥沃,适于机械化种植业生产发展。气候宜农宜牧宜林。交通运输方便。
各农牧场创建后,农业发展较快。截止1985年,累计生产粮豆19.63亿公斤,上交国家商品
粮8.41亿公斤,商品率42.9%。累计上交国家税金3468万元,上交利润122万元。1977年以前,
体制多变,生产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承包经营,8年生
产粮食占39年累计数的81.1%。1980年,实现全管局扭亏为盈,盈利1263万元。至1983年,连
续3年盈利。1983年粮食亩产达141公斤,总产为1.38亿公斤,上交0.81亿公斤,创造三超历史
的最好水平。1985年,全垦区拥有链轨拖拉机550台,平均担负耕地1982亩。联合收获机561台,
载重汽车197台,特种汽车22台,大小客车50台。排灌工程机械有推土机、打井机、喷灌机、
筑路机、铲运机、平地机、水泵等12种342台。垦区先后管辖4个牧场。其他各场畜牧业,也
具有历史久、品种全、比重大、提供种畜多和养殖上的公养户养一齐上的特点。畜牧机械有饲
料粉碎机、牧草收割机、铡草机、电动挤乳器等239台。建场以来,全垦区生产肥猪58139头,
肉牛8248头,肉羊2181只,牛奶2713万公斤,奶粉102万公斤,鹿茸143647两。由于畜牧业的
发展,为职工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局有2300多名职工脱离种植业,经营养殖业,一般
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上,个别收入达万元以上。为了改善生产条件,建成9立方米/秒米流量
的机电提水灌溉站1座,桥涵配套工程907座,灌溉机井150眼,小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575千瓦),
高压输电线路566公里,低压配电线路364公里,长3.6公里的铁路专用线4条,砂石公路199
公里,中转油库6座。到1985年,垦区共建起农机修造、粮油食品加工、砖瓦、木材加工、水
果罐头、复合饲料、饮料、珍珠岩等比较大型的工厂29个,累计固定资产2523.7万元,从业人
员3798人,年生产面粉3386吨,豆油283.5吨,红砖2348万块,总产1600万元。在开放经营中,
经质量控制、监督,上级质量部门检查、测定:1983年海伦农场粮米加工厂加工的面粉,被
评为垦区优质产品;1984年,和平种畜场乳品厂生产的《飞鸽牌》乳粉,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1985年,铁力农场加工厂加工的面粉,被评为垦区优质产品。全局工业总产值1295.3万元,占
工农业总产20.9%。商业批发站2个,年批发总额635.4万元。中心商店13个,零售商店58个,
年销售额1493万元。个体商业566户,从业人员838人,营业总额101.2万元。1978—1985年开
始的外贸活动,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外贸战线。在短短的8年里,外贸年经营额由4-76万元,上
升到834万元,利润额由60万元上升到200万元。外贸战线人均创利润达5万元。建局以来,结
合生产实践开展科研活动,完成科研实验与推广项目44项,其中获国家部级奖励的5项,获省
级奖励的6项,获省农场总局奖励的11项。随着生产的发展,文教卫生事业也得到发展。1985
年,已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小学校127所,学生22308人,教师985人。场级卫生院9所,分场、
生产队卫生所104所,病床342张,医务人员480人。
39年来,从绥化垦区的艰苦创建,到每一步的发展,无不浸透着广大职工、荣复转业军人、
科技人员、知识青年及职工家属的血汗,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开拓了无边的荒
原,建成8个新型小城镇,106个农业新村。回顾与展望催人奋进,挫折与失误使人警醒。全垦
区人民,将继续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指引的道路,为建设商品粮基地,跨向更伟大
的年代,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