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土地开垦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土地开垦



1947年秋,土地改革刚刚结束,中共郭尔罗斯后旗旗委、旗政府,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
于“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道路和创办粮食工厂。”的指示精神,
号召旗政府机关,自己动手,建立农业生产基地。派旗机关粮食部门负责人刘方,带领第一批
拓荒者,在当地农民的陪同下,骑马测地,决定在二段屯建立郭尔罗斯后旗国营农场。
1948年2月,旗委任李俊卿为经理、朱海山为指导员,带领38名翻身农民,赶着6台马车,
拉着粮食、农具、土枪、绳套、冻白菜等,来到二段屯附近的丁家围子,筹备开荒事宜。4月
初,他们来到二段屯,用草垡子在江坝边建起半地下式的马架子。当时的生产工具,除从各区
调来的耙耙、犁杖等小农具外,还有日伪开拓团扔下的畜力、“洋犁”、“洋耙”等。拓荒者
头顶蓝天,脚踏荒原,蛤蜊瓢当饭碗,柳条当筷子,披星星、戴月亮,奋战一春天,开荒2000
亩。他们精心管理着新开新种的土地。雨季,由于住所潮湿,很多人身上生了疮疥,在缺医少
药的情况下,就用草灰抹疼痛处。他们用血汗,终于夺得了第一个丰收年。
1948年4月,海伦县在叶家窝棚建立第一农场(红光农场前身)。县政府将日伪开拓团扔掉
的1200亩撂荒地拨给农场,作为生产基地;由顾文山带领98名农民,当年耕种,当年受益。
1949年,铁力农场前身——铁力荣军农场建立。从解放二团调来团长高于一,政委张再民
等同志,组成了农场领导班子。1950年,举行建场庆祝游行,千余名残废荣军,你搀着我、我
扶着你,为开发建设北大荒,显示着他们身残志更坚的豪迈气概。就是这些人,1951年在这里
开荒7500亩,建起了部分营房。
1955年,省公安厅在绥化垦区组建了安达、海伦、绥棱3个劳改农牧场,大批劳改犯人进
场。为了解决粮食尽早自给问题,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采取人拉犁开荒。一张犁,往往需10
多个人能拉动。为了加快开荒进度,采取倒班作业,休人不休犁。到1955年末,绥化垦区拥有
耕种土地25.14万亩。
在机械力量不足的时期,还曾外雇机车开荒。红光农场于1956年雇用海伦县国兴拖拉机站
的机械,在距场部10公里的赵家围子、于春窝棚、姜家炉泡子、大荒地等地开荒。自6月至11
月,共开荒9700亩。
1956年,铁力农场党委计划在距场部75公里的欧根河畔十四道岗地带开荒建队。经报省农
垦厅批准后,由副场长魏光辉亲自率技术人员到现场勘察,有7.5万亩荒原可供开垦。但需经
过5公里茂密的原始森林,要躲过八九个山沟,还有水泡、河流的阻拦。为了修路,被派出勘
察线路的勘察组,3次迷失在森林之中,其中一次迷失长达36小时,经派人遍山鸣枪,才将他
们找回。后来,在一次勘察中,正在人们为尚未找到修建线路为难之时,遇到一群野猪,有着
丰富林区生活经验的赵长国忙说:“野猪走岗不走沟,我们跟着野猪走!”这段林密草深、山
沟交错的5公里山道,在野猪“引导”下,终于打通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野猪引路修山路的
故事。在向开荒地点运送机车,途经第九道岗小桥时,江玉合开的机车刚上桥,桥桩折断,连
人带车掉到1.5米深的河中,被淹得不省人事,经抢救脱险。历经千难万险,荒地终于被开垦
出来了。
1957年,铁力农场党委领导成员岳富孝、孙绍文、魏光辉亲自组织指挥在王杨、广元、望
山、头屯等地的荒原上,“为开万垧地,进行大烧荒”。经过7天的奋战,安全地完成了一万
五千垧地的烧荒任务。当年全部被开垦成良田。
1960年,为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扩大绿色面积,向大自然进军,向荒山要粮”的指示。
海伦县委决定在红光农场境内大举开荒。5月30日,从本县永乐、海兴、共和、胜利、联丰、
伦河、红旗、东风、丰山、幸福、东方红等公社调来各种类型的拖拉机73台,马犁180付,役
马2000匹,2000名社员,齐集农场。从农场西边的董家到中片的二道山子、沟家店、陈家店、
九里九,一直到山上一间楼、老公司、王歪嘴子、到处呈现机械轰鸣,人欢马叫的沸腾场面。
当时开荒者们住的是用木杆夹草盖的窝棚,喝的是沟塘水,吃的是盐豆下饭。还要防御野猪、
熊、狼等野兽的袭击。马吃了那些硬茎草、不好消化,死亡率达30%。到11月7日大地封冻时,
共开荒5.8万亩,其中播种大豆等作物1.8万亩。
1960年,和平种畜场组建时,以原肇洲县新立人民公社的4个管理区为主体。当时有耕地
3.18万亩。加上肇源、红光、铁力、安达、海伦、绥棱6场扩人开荒30.13万亩,全局共有耕地
62.65万亩。
1964年,省委派农工部农垦处处长杨青海,带领田禾、蒋树荣、盖常良、姜克大等同志,
来到嘉荫县双河镇,组建嘉荫农场。将这里原双河农场0.9万亩耕地划归嘉荫农场。截止1964
年末,绥化垦区共有耕地面积达64.14万亩。
1972年4月6日,绥化农场分局正式成立。由于“文化大革命”以后农垦系统体制多变,一
些农场下放到县社,农机具被平调,使生产受到极大影响。自1968年到1972年仅开荒近7万亩。
全管局共有耕地面积达88.2万亩。
由于农场分局的成立,使农场体制管理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生
产力不断发展。自1973年到1981年,开荒19.47万亩,全局共有耕地面积107.6万亩。
1982年到1985年,为调整种植结构,稳步发展,改变广种薄收的局面,开荒数量减少。4
年仅开荒3.2万亩。总耕地面积本应达到110万亩。但由于场队基本建设,交通、水利造林等占
地,到1985年末,全管局耕地总面积达109.01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