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生产发展

第二节 生产发展



绥化垦区种植业生产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农场由少到多逐年建立;不断开荒,耕地面积年
年扩大;农业机械不断更新,年年增加;生产技术力量不断培养,年年加强;科研革新坚持经
常,水平不断提高。
1948年至1952年的种植业生产,属于少、小、简、粗阶段。少,即农场数量少,只组建了
两个农场。小,即指农场规模小,到1952年,两个场合计仅有7个生产队,94户人家,701口人,
336名职工,耕地面积9460亩。简,即生产方式简单,全部是人畜力。粗,即管理粗放,缺
乏技术人才,农业生产没有专门管理机构,从耕作到栽培、种子、施肥,没有采取任何科学措
施,生产水平低下,粮豆平均亩产仅有48.9公斤。1952年,种植业生产总产值仅达9.5万元。
此阶段,虽然生产力低下,但开荒初期,土地肥力较高,生产投入少,成本低,生产经营5年
累计盈利8.4万元。
1953年至1964年,绥化垦区的8个农牧场相继组建完毕。由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力
量不断加强,对种植业生产标准化有了较高的要求。各农牧场设立了农业生产的专门管理机构,
有生产组,生产办公室,生产股不一,统管种植业、畜牧业、工副业生产。
由于农业机械拥有量的增加,到1964年,种植业生产可达到半机械化程度。全垦区共有
64.14万亩耕地,播种面积已达到50.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9%。自1957年开始施用化肥,到1963
年累计施用化肥318吨。而1964年,一年就施用化肥116吨,是前7年平均施用量的2.5倍。
1965年至1971年,农业生产机构有所加强,各农牧场设立了生产科或农业科,人员相应增
加,分工也越来越细。有的场还将林业、畜牧业分出来,专设管理部门。
1968年肇源农场电力排灌站基本建成。其他农牧场也相继修建了部分塘坝、水库、灌区、
防洪堤等工程。
此阶段开荒数量逐年减少,粮豆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7年时间亏损4299.1万元。林木
生产开始起步。
1972年至1979年,农场系统从动荡走向稳定。绥化农场分局成立时,划进局内的农牧场,
有的是从兵团过渡来的,有的是从地方接过来的,有的是从劳改系统划过来的。由于隶属关系
不同,体制不一,管理方式各异,生产规章制度五花八门。分局机关设置了生产组,统抓农、
林、牧、副、渔、水利等生产项目。1976年,生产组改生产处,畜牧生产分离出来,单设畜牧
处。生产部门对全局种植业生产采取了统一的增产措施,全面恢复了正规化的生产管理方式,
使种植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72年至1970年,种植业生产基本实现了田间作业机械化,农作
物栽培基本采取了全套科学化管理措施,农作物生产、林木生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发展。
3年粮豆平均单产达到90.3公斤,比1965年至1971年平均单产增长11.5公斤。1979年同1971
年相比:种植业生产总值增长82.54%。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也初具规模,到1979年全局治涝面积
13.8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95万亩。
1980年至1985年,绥化垦区种植业生产比较兴旺,科学种田达到较高水平。1983年根据总
局文件精神,各级生产管理部门,采取“三总”负责制的管理方式,管局及各农牧场配备了总
工程师,总会计师、总农艺师。总农艺师专门对农业生产负责。绥化国营农场管理局第一任总
农艺师是陈乃康。自从实行总农艺师负责制以后,种植业生产管理更加严细。1983年,全局粮
豆生产大丰收,单产、总产、上交粮、经营利润都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
1980年至1985年绥化管局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田水利设施较为齐备。6年间,
除1985年因特大自然灾害亏损外,其余5年,年年经营有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