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耕作

第二节 耕作



绥化垦区农作物耕作方式,基本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组建初期的人畜力耕作方式,
属于粗放阶段;第二阶段是发展中期,人畜力与机械相结合的耕作方式,属于过渡阶段;第
三阶段是自1963年至1985年,全面实行机械化耕作方式,属于兴盛阶段。
一、阶段简述
(一)粗放阶段
自1948年至1953年。此阶段先期没有机械,后期有少量机械,都是十分陈旧、破烂不堪,
既不配套,又缺少零配件。发生故障,往往难以修复。作业效率极低。耕作只有靠人畜力。如:
种玉米、高粱、谷子、糜子,靠人工点播;种水稻靠人工撒扬种子;田间管理锄草用的是弯
钩锄;趟地用的是手扶犁;收割则用的是弯把小镰刀。此期间尽管播种面积不多,但由于生产
力低下,农业工人虽然疲于奔命,往往还是照顾不好每个耕作环节。精耕细作根本无从谈起,
更缺乏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过渡阶段
自1954年至1962年。此期间有了部分农业机械,大部分用于开荒、耙地、播种、中耕,收
获等田间作业。还有部分环节机械力量达不到。如:镇压还需马拉木子;田间杂草还需人工锄
掉;场院大部工序则需人工作业。田间机械作业减轻了人的体力劳动强度,加上农业技术人才
不断涌进,使耕作方式有了明显改进,抗灾能力相应增强,粮食单产开始逐步上升。
(三)兴盛阶段
自1964年到1985年,实现了全盘耕作机械化,并开始使用化肥、农药、化学灭草剂。场院
也大部实现了机械化。海伦农场、嘉荫农场,还利用航空技术喷洒农药。铁力农场、绥棱农场
用催化弹进行人工降雨。由于农业技术人才的大量增加,使农作物耕作及栽培技术不断提高,
加快了科学种田的进程。
二、耕作制
60年代以前,绥化垦区各农牧场,未能按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确定种植作物和
轮作方式,没有建立科学的耕作制度。
70年代,随着深松起垄机具的增加,深松面积不断扩大。主要措施是:第一、采用机械和
生物深松;第二、在深松的基础上,实行轮作少耕。其一是耙茬,其二是原垄作,其三是搅麦
茬;第三、种植绿肥和麦秸还田;第四、免耕播种;第五、水旱轮作。从而形成了一套新的耕
作制度。
80年代,总局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今后耕作改制的基本原则:“以深松为基础,
轮作为前提,培肥地力为核心,少耕为方向”。根据这一原则,绥化垦区结合本区的自然特
点和实践经验,总结形成了本垦区的耕作制度,即东部、北部5场以小麦——小麦——大豆为
主区,小麦——大豆——杂粮为副区的轮作方式。西部3场则以小麦一玉米——杂粮为主区,
小麦——杂粮——大豆为副区的轮作方式。以此逐步推广,到1985年,基本形成了轮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