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栽培技术

第三节 栽培技术




一、小麦
小麦是绥化垦区的主要栽培作物。70年代以来,种植面积年年占播种总面积的50%以上。

主要年份小麦播种面积表
表3—1 单位:万亩


自建局以来,对小麦栽培一直采取窄行密播的作业方式,行距在7.5—15厘米,播深3—4
厘米。和平、肇源农场属瘠薄干旱地带,亩保苗在30—35万株,东北部5场土地肥沃,亩保苗
在40—45万株。随着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施肥量的增加,保苗株数也逐步增长。
50年代初,由于缺乏小麦栽培经验,加上小麦品种混杂,耕作质量差,收获时损失严重,
影响产量。1955年,全局小麦亩产平均仅55公斤。
1956年,省农垦厅认真贯彻国家农垦部在双桥农场召开的农场工作会议精神“推广优良品
种,种子拌药下地,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严格作业质量”等具体内容,使农作物栽培有了较好
的措施。但由于当年阴雨连绵,春播时机械下不了地,为抢农时,不得不用人工撒种,用木耢
子复土。由于作业质量差,造成小麦减产,平均每亩仅收了47公斤。1957年又遭受严重涝灾,
小麦栽培的各种措施得不到实施,亩产仅达到45公斤。1959年天气条件稍好,小麦栽培措施得
以实施,产量大幅度上升,单产达到84公斤。
1960年到1962年,正值自然灾害严重,不但油料、化肥等供应不足,而且种子也缺少。出
现以口粮代种下地的现象。使小麦产量再度下降,3年亩单产分别为45公斤,37公斤,55公斤。
60年代,在实施小麦栽培措施上,主要做了如下几项工作:推广了化学灭草新技术,采用
2.4—D丁脂,这种药剂用量少,费用低,实施方法简单安全,灭草效果好。采取化学药剂灭草,
是小麦栽培,田间管理的一大变革。采用药剂拌种,防治小麦病虫害,提高种子发芽率。当
时,使用的主要药物有“赛力散”、“六六六”粉剂等。采取了耙茬播种,以保持土壤水份,
并克服了翻耙时间短、成本高的弊端。在收割上,采取了分段收割的方法,割晒与直割相结合。
该项措施使小麦提高了质量和销售等级,减少了场院压力,提高了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1968
年,小麦平均亩产达88公斤。比1960年增长95.6%。
70年代,小麦栽培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除了小麦化学药剂灭草、防治病虫害外。又采取
了早晚熟品种搭配。增加肥料。采用航空追肥。使小麦稳定增产。1976年,小麦单产突破132
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历年小麦播种面积产量表
表3—2 (1949—1985年)


续表3—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麦栽培措施更加完善,标准化作业的实施,使小麦达到稳定
高产。1980年亩产达158公斤,再创历史最高水平。1976年到1985年,平均单产达到129公斤。
二、大豆
绥化垦区历年大豆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20—33%。
建场初期主要采用宽行稀播,垅距一般为70厘米,播深5—6厘米,亩保苗2—2.5万株。随
着栽培技术的提高和化学除草剂的应用,逐步向窄行密植方向发展,行距缩小到55—60厘米,
亩保苗在3—3.5万株,田间植株群体与个体日趋协调。
肇源农场建场初期,对大豆栽培采用人力耕作,锄草、收获,管理粗放,损失大、产量低,
1948年亩产仅51公斤。
50年代,对大豆栽培技术有了较高要求,要求做到精耕细作,3铲3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
整个50年代10年间,除1956、1957年因严重涝灾,亩产仅达40公斤左右,其余年份单产都达
到了60—80公斤。1959年,平均单产达到90公斤。
60年代,大豆栽培技术及管理水平比50年代略有提高。但由于大豆的种植面积年年增加,
机械力量又未能同步增长,因此,造成草荒严重,使产量下降。1961、1965、1967年亩产还不
到50公斤。亩产最高的1968年,仅达到85.5公斤。其余年分都在50—60公斤之间徘徊。
70年代,对大豆栽培在控制草荒上下了很大工夫。引进了进口化学药剂,如氟乐灵、拉索
等,喷洒面积逐年扩大,既省人工,效果又十分明显。再加上适当人工辅助除草,使大豆草荒
蔓延状况得到控制,产量开始上升。
80年代,进行了大豆精量点播试验,植株分布均匀,结荚密,比正常条件平均增产8%左右,
最高亩产达到123.5公斤。1982年开展了大豆万亩攻关活动,到1984年有嘉荫、铁力、绥棱3
个农场,种植3.34万亩大豆,单产分别达到113公斤、113.5公斤、142公斤。平均单产最高的
是铁力农场第十六生产队,单产达到176公斤。
绥化垦区37年来的大豆栽培,在技术上有很大提高,累计生产大豆42.7万吨,占粮食总产
量的22.7%。曾出现一些高产农场和高产生产队。1975年,铁力农场播种4.64万亩大豆,平均
亩产达155.5公斤。嘉荫农场播种6.38万亩大豆,平均亩产达124.5公斤。1978年,全局涌现出
9个亩产在120公斤到157公斤的生产队,合计播种面积达2万余亩。
总的看,绥化垦区大豆生产仍处于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发展不平衡,波动幅度较大的状
况。37年中,低产年份多于高产年份。平均单产不足50公斤的有7年,50公斤至75公斤的15年。
即有22年低产年份。75公斤至100公斤的12年,平均在100公斤以上的仅有3年。发展不平衡
的具体表现是:肇源、和平、安达3场,大豆产量长期处于低产状态。从60年代到80年代,这3
个场播种大豆面积占全局大豆播种面积的23.5%,而大豆总产仅占全局大豆总产的9.3%到小9%。
产量比东部和北部5场低了50%到60%。
低产面积比例较大,如1980年,低于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的大豆播种面积竟达14.9万亩,占
大豆播种总面积的57.3%。产量最高的1983年,大豆单产低于平均单产的播种面积仍有15万亩,
占大豆总播种面积的53.9%。
缺乏对土壤的改良,也是造成大豆低产的一条重要因素。绥化垦区西部3场的土质多属风
沙土、东部和北部5场也有少部分土地属白浆土。这些类型的土质不适宜大豆生长,加上施肥
量不足,管理不及时、不得当,使大豆产量上不去。

历年大豆播种面积及产量表
表3—3 (1949—1985年)


三、玉米
绥化垦区自1955年开始大面积播种玉米,播种面积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反反复复,发
展很不稳定。1955年到1960年,全垦区播种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6—9%;1961年到1967年上升
到10一14%。最高曾达到20.5%。1968年到1971年又下降到6.5—9.6%;1972年以后又逐步上升
到10一17%,最高达20%。进入80年代,玉米播种面积又迅速下降,到1985年仅剩4.1%。
玉米栽培在绥化垦区长期处于低产状态,37年间,亩产100公斤以下的有7年,100公斤到
150公斤的占5年,150公斤以上的共有5年,其中1983年达到亩产165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
50年代,对玉米栽培采用陈旧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是手工操作,费力又费时。种子不加选
育,也不做任何处理,退化现象严重,病变较多。整地不严、不细、不平,垅距不等,播种深
浅不一,保苗株数达不到标准。田间管理粗放,往往是草、苗齐长。收获与保管损失很大。产
量低下。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66年。
1967年,开始推广双交种和单交种,增施有机肥,采取人工刨埯坐水种,机械中耕多铲多
趟,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使玉米产量有了明显提高。到1971年达到亩产159公斤的水平。
七十年代,全局开始进行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实行一埯双株、机械起垄、人工穴播、把
粪,减少玉米海。1974年,学习庆阳农场育苗移栽等新栽培方法。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红光
已农场种植3270亩玉米,平均亩产达到351.5公斤。育苗移栽15亩,平均亩产达到695.5公斤。
1975年,铁力农场播种玉米27539亩。平均亩产达到203.5公斤。上述栽培措施虽然增产效果较
好,但费工,成本高,效益差。
1979年,国家提高了小麦、大豆的收购价格。而玉米仍保持原价。各生产单位对玉米种植
的积极性越来越小,种植而积大幅度下降。1984年播种面积由1979年的11万亩,猛降到5.83万
亩。1981年略有上升,仅播种了6.22万亩。1985年又下降到4.1万亩。37年间,玉米总产25万
吨,占粮食总产的13.5%。

历年播种玉米面积及产量表
表3—4 (1949—1985年)


四、水稻
绥化垦区自1955年开始水稻栽培。铁力农场为了充分利用当地水利资源,将4080亩地的旱
田,改为水田。由于旱田第一年改为水田,没有出现水生杂草,获得较好收成,亩产达到213.5
公斤。这个产量在绥化垦区截止到1982年仍是水稻生产历史的最高单产。
1956年,绥棱、海伦两个劳改农场,利用劳改人员多,劳力充足。加上水源丰富的有利条
件,先后开始发展水稻生产。到1959年种植面积发展到3.63万亩,占当时全绥化垦区总播种面
积的9.3%。平均亩产只有100公斤。产量最低时每亩仅收20—30公斤。产量不高的原因是:栽
培方法不得当,管理粗。人工撒播,种子分布不匀,除草十分困难。有时因贻误送水,而造成
出苗率低。再加上连年播种,水草丛生,水稗、风稗蔓延,没有药剂灭草,人力难以控制草情,
造成产量低下。
50年代到60年代,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种拉水稻,只有用人工进行播种、拔草、收割,
与小麦、大豆种植争劳力。有时只好放弃对水稻的管理。
70年代,将大部水田改为旱田,所剩面积,只供实验用地。
进入80年代,肇源农场开始探索水稻种植途径。采用塑料薄膜育秧,旱育稀插,改人工撒
种为机械插秧。采用敌稗药剂灭草新技术,有效地控制了草荒,使水稻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到
1985年,种植面积达6409亩,占全局总播种面积的0.6%。面积虽少,产量却在上升,亩产达
129.7公斤。第五生产队最高亩产达到450公斤。

历年水稻播种面积产量表
表3—5 (1955—1985年)


续表3—5


五、杂粮
绥化垦区栽培的杂粮作物有谷子、高粱、糜子等。这些作物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种植方
式简单,易于管理。最显著的特点是生长期短,投入成本少,适合畜力耕作、保种保收。其用
途也比较广泛,可调解口粮,解决禽畜饲料,用于编织,解决日常生活中用具,如刷帚、笤帚
等,高粱秸可用于建房。
绥化垦区所属农场组建初期,在缺少机械的情况下,多以播种杂粮作物为主。特别是肇源、
和平、安达3场,春旱秋涝,种植杂粮作物较为适宜。
自垦区实行大机械作业后,由于杂粮作物不适宜机械作业,产量又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到1985年,杂粮的播种面积,仅占总播种面积的1.4%。

历年杂粮播种面积及产量表
表3—6 (1949—1985)


六、经济作物
绥化垦区种植经济作物比例很小,只占播种面积的2%左右。栽培的主要作物有线麻、向日
葵、麻籽、烟叶、芝麻、甜菜、油菜、中药材等。
70年代以前,种植经济作物不是为了经济效益,只是为生产或生活中的需要。由于经济作
物价值较高,往往不赔钱。经济作物栽培技术要求高,绥化垦区由于缺乏技术力量,在栽培措
施上,随意性较强。1959年至1960年,肇源农场曾大面积种植向日葵,由于缺乏技术力量,不
能进行机械作业,又缺少劳力,种植后,管理不上去,造成大量减产,虽无大亏损,但却浪费
了劳动力。
8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对发展经济作物的认识越来越强烈。管局先后引进了
花生、甜菜、油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进行种植。在技术上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
了一部分技术骨干,使经济作物栽培技术有了较大提高。引进的经济作物,在垦区栽培后,除
花生因当地气候条件差,温度达不到要求,因而产量低以外,其余经济作物都取得了较好的经
济效益。事实更加引起人们对经济作物生产的重视。到1985年,绥化垦区播种经济作物面积达
1.6万亩,占全局播种总面积的1.7%。

历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表
表3—7 (1953—1985年)


续表3—7


七、蔬菜
绥化垦区蔬菜栽培是一大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只重视粮食生产,忽视了蔬菜栽培。农场
和生产队缺乏蔬菜栽培的专门人才,栽培品种逐年退化。各农牧场蔬菜栽植面积仅占总播种面
积的1—2.5%,满足不了职工生活需要,特别是在青黄不接的季节里,许多职工家属往往为缺
少蔬菜而发愁。
自1968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各农牧场、生产队纷纷建立了职工食堂。为了满足职工
食堂的需要,生产队成立了菜园,栽培品种比较齐全,春菜以韭菜、菠菜、大葱、毛葱为主;
夏季以豆角、黄瓜、茄子、辣椒为主;秋菜以白菜、土豆、萝卜为主。
1980年,各级领导开始重视蔬菜生产。总局举办了菜栽培技术学习班,培养了一批蔬菜栽
培骨干力量。绥化管局也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温室育苗、保护地等蔬菜栽培新
技术,使蔬菜生产有了新发展。

历年蔬菜栽培面积比例表
表3—8 (1955—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