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种子

第四节 种子



绥化垦区在1958年以前,没有专门种子繁育工作,对种子不引进、不进行鉴定。选种方法:
高梁、玉米多年来都是田间穗选;小麦靠场院风选或筛选;大豆除风选、筛选外,还进行人
工精选。当时选种的标准,只要籽粒饱满就可留种。1959年,省农垦厅从甘肃省调来部分96号
麦种,经过繁育有显著的增产效果。通过事实使这里的人们对种子品种的选择,有了新的认识。
一、建立体系
70年代,中央农垦部强调贯彻“四自一辅(自繁、自选、自留、自育,辅之以调剂)”的原
则,并明确了建立种子机构的规定。
1978年,绥化农场管理局及所属各农牧场,分别建立了种子公司和良种队,专门负责良种
引进及种子选育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建立了种子繁育基地,管局成立了科研所,各农牧场建立
了试验站,生产队成立科研班。从而,自上而下的形成了科研管理体系。为实现种子“四化一
供”(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及统一供种)的目标努力工作。
1985年,管局、农牧场两级种子公司从生产部门分离出来,组成技术、行政、经管三位一
体的独立机构,开始经营种子工作。在良种繁育方面,管局建立综合原种场和特约种子繁育基
地,以繁育两代原种为主要任务。各农牧场种子公司或良种站的主要任务是执行两代良种繁育、
生产、加工、管理和供应工作,以确保生产使用种子的优质化。
二、区划选配
根据绥化垦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特点,大体可分为两类自然区,即:黑龙江省南部温和半
干旱区;克拜丘陵温凉半湿润区。
第一自然区包括和平、安达、肇源3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草原上,属松嫩平原,气候温
和干旱,多风沙土、碱化草甸土。热量资源充沛,属第一积温带,无霜期130—140天,稳定通
过≥10℃,活动积温2600至2800℃,屈中晚熟类型区。水资源不足,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
春季干旱多风,作物很难保全苗。根据上述特点,种子可选配:小麦以中晚熟品种为主,如克
旱8号,克丰2号。玉米以绥玉2号、嫩单3号为主,并种植一定面积的白鹤、旅丰玉米,做青贮
饲料。
第二自然区包括铁力、绥棱、红光、海伦、嘉荫5场。属第四积温带,无霜期在110—120
天,≥10℃,活动积温在2100—2300C。土质以草甸土、黑土为主,降雨量为600—700毫米,
是绥化垦区水肥条件较好的种植区。主栽作物以早熟品种为主。如:大豆以黑河3号、黑河104
号、北69—1483等。搭配品种有:黑交6505—1、牡—5024、红丰3号、丰收10号等。小麦以克
旱9号、克丰3号、遗63—58、沈68—71为主,搭配品种有:克旱8号、克丰1号、克73—445、
克73—119等。玉米以北玉—5号、嫩单—3号,黑玉—46号,洲单—1号、红草—346号为主。
并开始引进浮尔拉、木挺等新品种。搭配品种有:龙单1号、克单3号、青单1号等。
三、品种更换
(一)小麦
1972年到1980年,早熟品种有沈68—71;中早熟品种有遗63—58;中熟品种有克丰1号;
中晚熟品种以克旱8号、克旱6号为主,搭配品种克旱7号、克旱4号。1981年至1985年早熟品种
引进了辽春10号、龙福1号,淘汰了68—71;中晚熟品种增加垦北1号、克涝4号;中晚熟品种
以克丰3号、克旱9号为主,搭配克旱8号、克丰2号。
(二)大豆
第一自然区有东农4号、牡5040。第二自然区有黑河3号。1983年引进黑河4号早熟品种,
极早熟品种有嫩69—1,中熟品种有丰收10号、黑河164号,北69—1483号。
(三)玉米
70年代,第一自然区主栽品种有黑育46号、洲单1号。第二自然区有北育5号和农家种。进
入80年代,第一自然区主栽品种有绥玉2号、嫩单3号。第二自然区仍以北育5号为主栽品种。1
983年引入了西德浮尔拉和克单3号。
实践进一步证实,搭配品种是选育良种的关键措施。绥化垦区在各种作物布局上及早、中、
晚品种的搭配,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因此直接影响了种植业的发展。

历年小麦主栽品种面积表
表3—9 (1979—1985年) 单位:亩


历年大豆主栽品种面积表
表3—10 (1979—1985年) 单位:亩


续表3—10


历年玉米主栽品种面积表
表3—11 (1979—1985年) 单位:亩


续表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