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施肥 一、粗肥期
1948年,农场组建初期,种地只施少量农家肥。50年代中期,曾进口硝铵、过磷酸钙,由
于对化肥缺乏认识,不注意保管,露天存放,风吹雨淋,变质失效,损失严重。有的场干脆将
化肥混入农家肥中,一起运到田间扬撒,基本起不到化肥作用。后来,将化肥混入草炭一起搅
拌,制成颗粒肥,用于小麦、大豆、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在化肥较少的情况下,这种做法一
直延用到1975年。
二、施用化肥
1976年,国产化肥大量供应。施用化肥的科学技术和经验,不断传入垦区。施用化肥成为
种植业生产中的重要耕作程序。施用数量逐年增加。1976年,全局施用化肥6,453吨,等于1966
年的4.4倍。1978年发展到施用进口化肥,如三料肥、二铵肥、复合肥等。全局施用量增加到
12,698号,比1976年增长96.8%。1982年化肥施用总量达22,986吨、比1976年增长256.2%,比
1978年增长81%。除了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化肥的种类也在逐年增多。各种肥料的使用,有了互
相搭配的余地。施用技术提高到可以根据土壤类型,地势地力情况,测土补偿施肥,进一步提
高了化肥应用的效果。
三、经验教训
实践使人们认识到:施用化肥虽然对农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好处,
但必须进行科学施肥。
绥化垦区在实践中摸索到如下几种科学施用化肥的具体办法:
(一)因土施肥
不同地号,土壤肥力不同,需肥量不同,需要肥料的种类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
同配方,如在东北部5场,每生产50公斤小麦,需纯N3公斤(土+肥)纯P2公斤(土+肥)扣除土壤
中速效肥含量,就是需要补充的施肥量。
(二)化肥与种子同箱混合下地
化肥与种子同箱混合下地,改成化肥与种子分箱播施,以做到施量均匀。
(三)改单施种肥为多次施用
如:小麦昔前施肥;大豆、小麦花期追肥分层施;尿素秋施第二年播种小麦。1978年到
1984年,累计实施57.9万亩,效果良好。
(四)推广使用微肥
1982年在海伦农场用飞机喷洒稀土、30烷醇、磷酸二氢钾。大豆种拌钼肥、锰肥各场已列
为常规措施。1980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小麦因土补偿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铁力农场于1984、
1985年,大豆、小麦普遍施用稀土,增产效果显著。
历年施用化肥数量表
表3—12 (1957—1985年)
四、绿肥改土
70年代,由于化肥不足,使用了其他肥料。如:红光、绥棱、海伦等场,挖草炭改土,大
搞高温造肥,自制菌肥“5406”、“920”等。这些土法上马生产的肥料,因条件有限,生产
量小,播种面积大,供不应求,未能坚持。但实践证明,这些肥料的增产效果是大有潜力的。
1974年到1984年,采取种植绿肥的办法。全局共种了11.78万亩,效果显著。肇源农场于
1975年至1979年在全场公认的125亩最瘠薄的耕地上,平播草苜蓿培肥地力,翻压后播种小麦,
一年产量比连作两年产量之和还增产36.7%。
1975年绥棱农场二队搞小麦草苜蓿1:1间作试验,当年小麦单产208公斤,第二年种小麦仍
增产42.8%,种玉米增产39.3%,种大豆增产18.3%。
五、航空应用
绥化垦区海伦农场于1982年首次应用航空追肥作业。实施作物主要是小麦。喷洒期选在作
物扬花时节。喷洒药物,有30烷醇、磷酸二氢钾。共喷洒11.2万亩,飞行作业374架次,每架
次装农药1000公斤,航行90到92秒,喷幅50米,面积300亩。气象条件均选择在无风晴天,风
速在2—3米/秒,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在70—80%以内进行。1983年喷洒6.9万亩,飞行:
397架次;1984年喷洒16.7万亩,飞行556架次。
航空喷洒30烷醇使小麦增产率达5.8—10.9%;大豆增产6.5%。喷洒磷酸二氢钾使小麦、大
豆普遍增产10%。
国营农场属于大机械化大农业企业。通过运用航空进行田间管理,效率高,效果好。航空
应用于农业生产,是生产力发展进入了又一个新时期的突出表现,它必将为农业发展开辟广阔
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