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土壤改良 绥化垦区地形地貌的基本概况是:平川地占46.9%;起伏漫岗地占46.3%;低洼瘠薄地占
6.8%。由于地形复杂,不论何种自然灾害,都会有部分地带遭受侵害。加上连年耕种。只种地,
不养地,使土地肥力下降。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进行培肥地力,改良那些土质瘠薄
的土地,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一、土壤概况
绥化垦区的土壤类型以草甸土占多数,占耕种土地总面积的46.3%,分布于东部和北部5场;
黑土,占耕地总面积的13.4%,集中于北部4场;白浆土,占耕地总面积的12.6%,全部在嘉
荫农场境内;棕壤土和沼泽土,占全局耕地总面积的16.6%,分布于嘉荫、铁力、红光3场;风
沙盐碱土、占耕地总面积的10.6%,集中在西部3场。全垦区的耕地,大部耕作10年以上,氮、
磷养分入不抵出。1971年至1979年,嘉荫农场生产科在本场11.3万亩耕地上取样10处,从样品
分析中获悉:土壤中氮,磷养分收比支少2118.85万斤。1974年至1977年,铁力农场通过土壤
化验分析得出,有机质递减17.2%,全N递减16.35%,全P递减14.3%,水解氮递减19.3%。1981
年至1982年,海伦农场通过土壤化验分析得出,土壤有机质由原8.8%下降到7.85%。以上东部
及北部3个农场,通过对土壤化验分析表明:东北部各场的土壤基础肥力都在下降。而西部3场
则因地理条件差,不良成土因素与自然条件相吻合,加上人为造成生态环境的变化,使这里的
土壤风沙化、盐碱化日趋严重,不论是全量养分还是有效养分,其数量都明显低于东北部各场。
全局土壤养分收支概况表
表3—13
从上表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本垦区土壤养分输出大于输入的状况,不进行土壤改良,必将
造成农业生产向恶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二、改良措施
60年代初,绥化垦区部分农场开始着手培肥地力。当时的主要措施就是多积造、多施用农
家肥。各场普遍建立了积肥专业队伍,固定人员、车马,坚持长年积肥。发动职工群众利用农
闲空隙时间,进行突击性积造肥。有的农场搞挖草炭沤肥,挖烂泥塘造肥,自制菌肥。在广积
肥、多打粮的口号下,大搞群众性的积肥运动,使有机肥大量增加。1976年全局积肥达到99.9
万吨,施肥面积达49.9万亩,占播种面积的45.5%。实践验证:施用有机肥是培肥地力的有效
措施。它不仅可以管当年,而且可以管多年。但由于积造肥需要大量的人畜力和运输力,往往
与农业争时,争力。因此,当农活紧张阶段,就忘了积造肥。甚至有时被长年忽略。特别是施
用化学肥料以后,人们对施用有机肥就更不放在心上,从而造成土壤养分逐年下降。
70年代初,采取了种植绿肥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种植绿肥主要有清种和间种两种方法,
当时清种比间种多。间种只在安达、绥棱两场试种,增产率曾达到36.7—42.8%,效果显著。
绿肥品种有大豆、苜蓿。绥化垦区利用绿肥改良土壤的进度缓慢,1972年最多播种面积仅达
2.8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5%,其余年分种绿肥面积都不足2%。因此,绿肥改良土壤取得的
成果并不显著。
70年代末,采取了秸杆还田改良土壤的有效措施。实施方法是:随着收割,随即粉碎抛撒,
或机拾粉碎,均匀抛撒田间,经过耕翻,将被粉碎的秸杆翻入耕层。这种耕作方法,需要有
一定的机械设备。由于60、70年代受机械设备的限制,使这项措施难以得到实施。直到70年代
末进入80年代,这项措施才在本垦区的东部和北部各场进行试验。实践证明,采用秸杆还田进
行土壤改良,一是一项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措施,引起各农牧场的重视,并得到普遍应用。
历年培肥地力统计表
(1972—1985年)
表3—14 (单位: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