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植保

第七节 植保



绥化垦区建场初期,在人们头脑中只是:种地,能收回粮就算达到目的。但由于草荒、病
虫害的侵扰,而使目的难以达到。于是防治草荒、病虫害,保护农作物茁壮生长,成为人们研
究的重要课题。
一、调查情况
1977年管局组织了专门力量,对所属各农牧场进行调查,详细计算了各种病虫害,草荒对
农作物危害所造成的损失。调查结果是:野燕麦的蘖生造成小麦年减产20.8万公斤,粘虫的发
生造成粮食的损失24.25万公斤;大豆潜根蝇使大豆减产115.35万公斤;食心虫的发生使粮食
损失8.4万公斤;小麦赤霉病使小麦减产4.7万公斤。
1980年,管局配备了负责植保工作的专业农业技术干部。1983年在贯彻总局《关于加强植
物检疫工作的通知》的同时,成立了植保站,各场在生产科配备了专职植保工作人员。1985年,
全局专业植保人员共10名,队伍整齐,人员稳定,植保工作水平在不断提高并取得了一定成
绩。
二、防治草荒
绥化垦区在防治草荒中,主要发展过程是:
(一)人工灭草
农场组建初期,没有任何机械,消灭杂草只有靠人工进行。人工锄草,人工拔大草,人工
间苗等。这些方式在农场组建初期,土地面积较少的情况下,还可以勉强应付局面,当土地面
积逐年扩大以后,这种方式就适应不了生产发展规模的需要。
(二)机械灭草
1955年,有了中耕机械。对农作物实施中耕作业,除达到起垅保墒的作用外,还可以起到
灭草的作用。但这种作业只适用于大豆、玉米等大面积的垅作植物。解决不了苗间草,所以此
阶段的大部灭草工序还是以人工为主。
1965年,曾采取钉齿耙进行播后苗前耙、机械苗耙等灭草方法,对灭草有一定效果,但伤
苗严重。1972年停止使用上述做法。在此期间,还曾推广使用“封闭除草”法,有的场起名“
飞土埋”作业法。这种办法用于播前或播后,在草芽似出非出时,利用中耕机械给草芽盖上一
层蒙头土,或直接将草芽除掉。这种方法效果较好,直到1985年,各农牧场仍在延续使用。
(三)种子检疫
种子检疫是防止病虫害和杂草籽侵入的有效措施。1964年,嘉荫农场组建初期,从九三农
垦局引进小麦种,由于没有进行检疫,将燕麦籽带进场,仅2年时间,全场各生产队小麦都有
燕麦混杂,使小麦减产20%。最后蔓延到海伦、红光,绥棱等场,成了绥化垦区农作物生长的
一重大危害。这一深刻教训,引起了人们的高度警惕。1983年,结合贯彻总局《关于加强检疫
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广大职工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使大家充分认识到种子引进,必须要认
真进行检疫。到1985年,再没有出现过种子传染病害侵入的现象。
(四)化学药剂灭草
绥化垦区利用化学药剂灭草,是从6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采用的2.4D一丁脂喷雾,主杀麦
田里的阔叶草,收到较好效果。
70年代初,铁力农场先后在大豆上试验利谷隆,杀草醚、杀草安等药物。主要采取播后苗
前,进行地面喷洒,对一年生的单、双子叶的杂草杀伤率可达到80%以上。使大豆增产10%。
1978年,用进口拉索、氟乐灵、百草枯、进行地面喷洒,取得了良好效果。1981年开始应
用灭草猛,效果显著,到1983年,使用灭草猛杀草面积占大豆的80%以上。
1983年又进口了苗后除草剂,见草施药。如苯达松、拿捕净、杀草焚,还有播前施用的杜
耳等。这些灭草剂对鸭趾草、苍耳等杂草,杀草率达90%,对控制和消灭田间杂草起到了决定
性作用。
化学药物灭草与机械灭草相结合的灭草方式,基本取代了人工灭草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灭草及时,杀草率高,对于农作物增产增收,起到了保证作用。
(五)主要作物除草用药
1.小麦田间除草用药。影响小麦生长最严重的杂草是阔叶杂草。消灭阔叶杂草的主要除
草剂是2.4D一丁脂。此药除小麦田间杂草效果最佳。全局各农牧场已将此种灭草药剂,列为小
麦生产作业中必施药物,并将施2.4D一丁脂定为常规制度。
2.大豆田间除草用药。大豆播前可施用的除草药剂有:氟乐灵、灭草猛,对防除稗草、
狗尾草、野燕麦、马唐、雀麦、苋蓼、藜等一年生禾本科及小粒种子的阔叶杂草效果颇佳。大
豆苗前除草的主要药剂有:拉索、杜耳、杀草安等。杀草性能持续时间:杜耳2个月;拉索一
个半月;杀草安一个月。大豆苗期除草的主要药剂有:苯达松、杀草焚、拿捕净。这些药剂对
苋蓼、苍耳、龙葵等阔叶杂草布显著地除杀作用。以—上几种除草剂,已在绥化垦区各农牧场
得到普遍应用。
3.玉米田间化学除草。和平种畜场曾采用阿特拉津,主要防除一年生杂草,灭草效率较
高。但由于药价高,玉米种植面积太少,多半用人工除草,使这种除草药剂没能得到广泛推广
应用。
4.水稻田间化学除草。稻田除草剂主要有禾大壮,应用效果好,可在播后苗前做土壤处
理,也可做苗后茎叶处理。主要防治水稗草、鸭趾草、千金子。
对大豆、玉米等垅做农作物,由开始的全田喷洒,逐步改进为苗带喷洒,由单喷头改进为
双喷头,提高了杀草效率。
三、虫害防治
绥化垦区的主要虫害有粘虫、大豆潜根蝇、草地螟、玉米螟、28星瓢虫等。其中:对农作
物危害最严重的是粘虫和大豆潜根绳。
(一)粘虫防治
1950、1951年,肇源农场发生粘虫,当时没有药物防治,采取人工捕捉,烧死或埋掉的办
法,但往往是捕了表面上的,剩下庄稼心里的,捕了大的跑了小的,第一茬没捕光第二茬又繁
殖起来。结果搞的人困马乏,解决问题不大,损失不小。1960年至1962年,又连续3年发生粘
虫,仍处于没有良好防治措施阶段,唯一的办法是发动职工、干部、学生、家属、老人、小孩
齐上阵,进行人工捕捉,效果仍然很差,造成粮食减产10—15%。
1966年夏,嘉荫农场麦田发生粘虫,面积达12万亩,是嘉荫县境内发生粘虫面积最大的一
次。农场及时向上级领导机关汇报。经国防部、外交部同意,省民航局派两架安二型飞机到农
场灭虫,从6月25日至7月12日,共飞行70余架次,喷洒敌百虫,消灭了粘虫,保住了庄稼。该
场从此开始,每年都贮备一定数量的农药,并建立了粘虫预测预报制度。从1967年到1985年,
该场粘虫只有零星发生。由于防治及时,使虫情得到控制。
自1968年以后,全局各场对粘虫发生基本做到用药物控制。红光农场于1968年发生粘虫,
危害小麦、玉米,一平方米粘虫多达500只以上,不但吃光植物叶,有的连麦杆也给咬伤。该
场发动群众,采取各种办法喷洒药物灭虫。喷洒的药物主要有六六六、杀螟松、滴滴畏等。由
于发动面广、行动快,控制了粘虫的发展蔓延。
1972年,绥棱农场小麦发生粘虫,小麦叶被吃光,有少量麦穗被咬掉。该场发动群众,喷
洒农药。但由于动手较晚,开始治虫时,已经遭到较大损失,最后虽然治止住虫情蔓延,却造
成10%的粮食减产。
1980、1982、1983年肇源农场连续发生粘虫,由于采取药物灭虫及时,动手早,灭虫效果
好,使粮食没有遭到损失。
(二)防治大豆潜根蝇
绥化垦区大豆潜根蝇虫害,使大豆受害比较严重。自建场开始,直到70年代初,对大豆潜
根蝇没有良好的防治措施。以至使大豆生产遭到严重损失。
1974年开始用灵丹粉防治大豆潜根蝇。1982年改用辛硫磷防治,同时试用呋喃丹。几种药
物防治效果均达到80%以上。1983年至1985年,在耕作措施上应用大麻绿肥,此种办法除了肥
田外,对防治大豆潜根蝇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对其它几种虫害的防治
玉米螟和草地螟也是危害农作物较严重的虫害。肇源农场在组建初期,没有药物,对草地
螟无法控制。
1972年,红光农场发生玉米螟虫害。为防治螟虫,红光农场十队科研班,培养出“赤眼蜂”,
专治玉米暝,此办法灭虫效果显著。
1976年至1978年,嘉荫农场试验站繁殖赤眼蜂防治玉米暝,累计防治面积达3万余亩。防
治效果在60%以上。
1982年,红光、嘉荫农场发生了草地暝虫害。经红光农场调查,每平方米多达800头。嘉
荫农场经调查,每平方米也有400头以上。虫情比较严重,管局组织工作组下场组织灭虫,捕
杀药物主要是敌百虫、滴滴畏等,采取喷洒方法。由于防治及时、有力、没有遭到大害。
28星瓢虫,1962年在绥棱农场发生。由于发现及时,当即用敌百虫药液喷洒,很快消灭,
没受损失。
四、病害防治
绥化垦区主要农作物病害有:根腐病、赤霉病、散黑穗病、灰斑病、玉米黑粉病、丝黑穗
病,大斑病等。
农场组建初期,对病害防治不力,主要原因是对病害认识不够,没有特别药物,也没有专
门技术人才,无法采取相应措施。
50、60年代,对病害防治也只是采取一般简单种子拌药的办法,主要用药是赛力散、六六
六等。对病害防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显著。
1975年,对农作物病害防治用药有了新品种,如退菌特、克菌丹、福美双、多菌灵、1605
等。拌种方法由单方改为复方。铁力农场改用复方拌种以后,经调查发现复方拌种不但除病效
果好,而且可以防除多种病害。拌药方法由粉拌改为湿拌闷种的方法。嘉荫农场采取这种方法
防治病害取得了较好效果。并于1978年在全局各农牧场推广。
1980年,绥棱农场大豆发生灰斑病,采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在发病盛期进行叶面喷洒,
使病害很快得到控制。1980年肇源农场发生了严重的玉米瘤黑粉病害,因为当年防治措施不
当,遭到较大损失。1981年播种前用多菌灵、萎锈灵以0.2—0.3%的比例进行拌种,使病害得
以防治。
自1978年,对蔬菜病虫害的防治,也有较大进展,多用波尔多液。绥棱农场用托尔津防治
蔬菜、果树病害,效果较好。嘉荫农场用瑞毒霉防治黄瓜双霉病,用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防治
西瓜枯萎病、炭疽病、番茄的斑枯病等,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到1985年,全局各农牧场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病害,普遍推开,并成为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措
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