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农时与生产

第八节 农时与生产



农作物栽培必须根据农时与气象条件,有规律地进行。只有准确地掌握好农时与气象对农
作物的影响条件,按客观规律从事农事活动,才有可能获得农作物的丰产丰收。
一、农时耕作制
农时是决定农作物栽培能否丰产的重要条件。在农作物栽培的全过程中,离不开“适时”
二字。
绥化垦区在60年代前就形成了“五个一”农时耕作制。在北部4场4月1日前后播小麦;5月
1日前后播大田;6月1日前后开始田间管理(锄草、中耕、追肥等);8月1日前后收小麦;10月1
日前后收大田。西部各场大约比北部各场提前1周左右,嘉荫农场比北部场大约晚1周左右。
各农时最适宜期限为:麦播在4月1日至20日;大田播种在5月1日至20日;夏管在6月1日至
7月15日;麦收在8月1日至20日;大田收获在10月1日至20日。由于种植品种不断更新,使农作
物栽培的适宜农时都有提前,阶段农时也都必须做到因地、因种、因天而宜。如小麦播种,在
上午整地基础好,当年春季回暖早,可在三月中旬到下旬开始播种。大田播种也必须依照气温
条件而定,一般是最低气温要保证稳定在7℃以上。这个气温,在一般年景中的5月5日至5月10
日方可达到。此期间,是播种大豆、玉米的良好时机。
为了提高产量、保证质量,自60年代开始,农作物(主要指小麦、大豆)收获采取提前割晒
的措施。小麦割晒,西部场一般在7月15日开机,北部场在7月25日开机。大豆则在9月20至25
日开机。实践证明提前割晒的方法,既保证了农时,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又减轻场院压力。因
此,这种办法一直延续到1985年仍在使用。其不足之处是,割晒后,如遇上连阴雨天气,不能
按期拾禾,使籽粒霉变脱落,造成粮食损失。因此,割晒之前必须掌握好天气预测,割晒尽量
避开连阴雨天气。
二、抗灾夺丰收
自然灾害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巨大困难,并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绥化垦区的广大职工、
家属,在自然灾害面前从没有低头。他们抱着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大无畏精神,坚持不懈地在
这块土地上耕耘,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灾害,夺取了农业生产的
一个又一个丰收年。
(一)战春涝,缩短播期
春涝机械下不了地,延误播期,是影响生产的重灾。战春涝,缩短播期是夺取丰收的关键。
绥化垦区在战胜春涝斗争中,有着艰苦的历程。
建场初期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只有靠人工挖渠排水,播种期往往是人、畜齐上。
60年代,耕地增多,机械力量相应增加,为防春涝,进行机械活雪促化,促使耕地尽早达
到播种状态,还曾应用过顶凌播种的办法,即充分抓紧早晚上冻的时机,机械可以作业,抢播
小麦。
在春涝严重的年份,有时也打破轮作区域,干一块、播一块。
70年代,机械力量较强,尽量做到田间排水畅通。同时在机械改装上也做极大努力,使机
械在土地条件不正常的情况下,也可以下地作业。
80年代,除了上述的做法外,还在种子品种上进行了适当调整,如早、中、晚熟品种的适
当搭配。
(二)战春旱,保墒保苗
绥化垦区西部3场春旱严重。50年代,抗春旱的办法是在田间打井,这些井浅而小,水量
少,使用寿命短,满足不了抗旱需要。
60年代,购置了打井机械,可以打深水井。有条件的农场则采取引水灌溉。肇源农场引嫩
江水,修建了二级提水站。嘉荫、铁力、绥棱、红光、海伦5场,都充分利用场内江河流域修
建了灌渠。红光、绥棱等场还修了截洪坝水库,做到旱能灌、涝可排。
70年代,采取电机灌溉。其中肇源、和平等场购置了圆型喷灌机,使抗旱效果和旱情排除
率有了明显提高。
1981年起开始使用滚移式喷灌机,数量逐年增多。到1985年全局共有23台,喷灌效果显著
提高。东部和北部5场,1982年采取人工降雨,对抗春旱取得了一定效果。
(三)战秋涝,龙口夺粮
50、60年代,绥化垦区在机械力量不强的情况下,每逢秋涝,只有靠人畜力抢收。人欢马
叫龙口夺粮的情景,在各农牧场都有所见。对大豆、玉米作物,有时不得不等到上冻以后进行
收割。也出现过大雪盖地,在雪中抠粮,甚至待到第二年春雪化之后,再进行收获的情况。
70、80年代,机械实力雄厚,开始改装机械防秋涝,如采取拖拉机“穿木鞋”,加装“防
陷链轨”等办法,以使机械适宜作业需要。1982年进行大马力防陷牵引机械试验,也取得了一
定效果。1985年采取装半链轨的先进技术,效果显著。秋涝往往造成作物湿度大,容易出现脱
谷不净的现象。于是,进行了加大滚洞惯量的改装,以提高脱谷净收率,减少粮食损失。
(四)抗霜冻,保成熟
防霜冻的主要措施是,做好天气预测,提前掌握可能发生霜冻的天气形势,以便搞好防范
措施。
绥化垦区农牧场组建初期,没设天气预测人员,对霜冻无法防范。到60年代,也仅是在生
产部门附设天气预测人员,测试仪器简单,没有独立测试能力,对霜冻预测仍无法进行。到70
年代,实践告诫人们:“搞农业生产,离不开天气预测”。至此,开始注重培养天气预测专门
人员,预测仪器也不断加以改善,使天气预测工作有较大改进。进入80年代,基本可以掌握天
气变化,对霜冻的防范,也基本有了保证。
对晚霜的防范主要是将已出土的禾苗苫盖好,或者用中耕机起土培苗。冻期过后再将土扒
开。对早霜的防范措施,只能采取生烟驱寒的办法。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有一定效果的。



1979年落成的和平种畜场气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