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貌
第三章 林木与果树
第一节 概貌
一、森林植被
根据绥化垦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森林植被大致可分为3大类区:第一类区,是西部风
沙干旱盐碱区,属沙地草原植被。该区有和平、安达、肇源3场。西部风沙干旱盐碱区地势平
坦,受蒙古季风影响,3至6月份,五级以上大风在40天以上。主要乡土树种有:蒙古杏、家榆、
小叶杨等。第二类区,是北部小兴安岭浅山区,属丘陵草原疏林植被。该区有绥棱、红光、
海伦、铁力4场。地处丘陵地带,在海拔120米到600米之间,多数年份春季少雨,五级以上大
风在30天左右,秋季冷凉多雨。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鱼鳞云杉、槐树、色树、稠李、山
丁子等。主要灌木有毛榛子、胡枝子、野玫瑰、兴安杜鹃、佛头花、珍珠梅,暴马子、忍冬、
刺五加、北五味子、山葡萄、红豆果等。第三类区,是黑龙江流域的小兴安岭北坡森林植被区,
天然林和人工林植被。该区仅有嘉荫农场。日照时数偏多,气温偏低,冬季雪大,受黑龙江
小气候影响。
全局树木种类繁多。其中,针叶树种8个;阔叶乔木树种20多个;灌木树种30多个。主要
分布情况:针叶林多分布在东、北部5场,杨柳阔叶林多分布在西部3场。
绥化垦区天然林林相不整齐,基本是过伐林,令组为幼壮林。多为针阔叶树种混交。呈团
块状分布。主要树种比例为:柞5、桦3、杨2。也有少数杨、桦、柞纯林,其面积都很小。林
缘疏林地带,已基本改造成人工林。山间谷地多为花草塘,河沟两岸多以丛生河柳灌木树种为
主。
全局森林覆盖率为12。
二、森林资源
绥化垦区共有林地面积57.9万亩。其中天然林31.9万亩,人工林26万亩。天然林木大部集
中在东部和北部5场,其中嘉荫占60%。全局活立木蓄积总量为60万立方米,平均每年增长3万
立方米,年采伐量为0.3到0.5万立方米。年产值达300万元。天然次生林中还生长许多野生木
本粮油树种,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根据1984年对人工林的普查,1985年对宜林地调查数字表明,全局尚有12万亩宜林荒地荒
山,有20万亩次生林需进行低价林改造。大多数山产品还急待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的价值是
很可观的,可为绥化垦区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森林效益
1948年至1985年,林业生产的发展,使绥化垦区发生了很大变化。肇源农场由原来的江湾
地、大洼塘,经多年造林,在江畔、河岸培植起护堤林、薪炭林,当地钻天柳、小叶杨、家榆
等乔木树种,都已成荫,农田成方,林成网,起到了防风固土,护田增产、涵养水源,美化环
境的作用。和平、安达畜牧场,建场前是光腚屯,光杆儿路,经常刮风起沙,农田无防护。由
于风沙干旱,给造林带来极大难度。和平畜牧场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适应干旱地区大面积造
林的先进技术。使这两个场成功地培植了上万亩人工林,初步形成了“宽行窄带,小窄良”的
配套防护体系。为防风固沙,缓解旱情,保证种植业的丰产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嘉荫农场
位于黑龙江畔,这里本来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区,由于日伪时期掠夺式采伐,使这里的原始森林
基本殆尽,次生林也遭到严重破坏。建场后,于1965年开始营造人工林,到1985年,经过20年
的努力,营造了各种林带达13万亩,每年生产木材0.3万余立方米,生产木耳1万余公斤,推动
了农场的经济发展和建设。铁力、绥棱、海伦、红光4场,都属小兴安岭南麓浅山区。建场初
期,这里虽然有一些天然林,但布局不合理,每遇暴风雨,出现水土流失,严重地破坏了生态
平衡。自建场后,开始有计划±d1进行植树造林,经过20余年的努力,使这里的天然林与人工
林彼此衔接,布局合理,农田与林带交错镶嵌,构成了农田的屏障,为抗旱、保墒,有效控制
水土流失,起到了很大作用。
到1985年,全局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农田防护林总面积达4.04万亩,有1300条丰副防
护林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防护林体系,可防护100万亩农田不受风沙,暴雨、干旱等灾害的
侵袭。全局共116个居民区,199公里沙石公路,基本达到“屯穿裙子,路镶边”,较好地完成
了绿化、美化环境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