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育苗与造林

第三节 育苗与造林



绥化垦区林木生产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时期。从1948年到1963年为启蒙期,此期间年平均
造林仅达236.6亩;从1964年到1973年为发展初期,年平均造林1422.4亩;从1974年到1979年
为发展期,年平均造林5736.3亩;从1980年到1985年为高峰期,年平均造林2.74万亩。

绥化垦区各年度造林保存面积统计表
(1954—1985年)
表3—16 单位:亩


续表3—16


一、育苗
绥化垦区第一批专业苗圃,是于1963年在海伦、绥棱两场始建。到70年代,各场普遍建立
了专业苗圃。育苗最多的1977年,总计达2000余亩,生产树苗2000余万株,苗木自给有余,年
外销近300万株。
1973年,海伦、和平两场进行杨树新品种试验,共引进120多个品种,从中筛选出小黑杨、
小青黑杨、北京605、白城40等4个较好品种,有效地推动了优良树种的繁育。全局推广小黑
杨3000多万株,占阔叶林培植面积的80%。
1974年,海伦农场苗圃首先应用除草醚进行落叶松苗床化学除草,效果良好。该场还自行
制造了小粒种子播种机、机引起苗犁等苗圃机具。绥棱农场在100亩苗床上实现了喷灌管道化。
为了解决落叶松、樟子松树种紧缺问题,1974年秋管局从海伦、绥棱、红光3场,抽调180
人,3台汽车,参加了省组织的赴大兴安岭远征采种大队,驻扎在新林林业局红河林场一带,
历时两个半月,采回4万公斤落叶松、樟子松球果,解决了两年育苗用种,受到农场管理局的
表彰。
1974、1975年管局先后两次组织各场林业人员,到绥棱农场场区内诺敏河河套地带,采集
大青杨树种,共调制纯大青杨树种15公斤。还组织部分场的林业人员,去哈尔滨市等地采调榆
树种500多公斤。北部4场还组织人力在天然林中采集胡枝子等乔木树种5000公斤,解决了自用
种子问题。
1974年,海伦农场由省统一组织,去乌伊岭林区采回兴安落叶松优良树种条,嫁接成功,
建立了150亩落叶松无性系种子园。到1985年,树高达10余米,冠幅6米,开始结实。该场还建
立了300多亩的落叶松、樟子松、鱼鳞松、红松等母树采种园,到1985年开始结实。为实现自
采、自育、自造的林业生产方针,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植树造林
建场初期,由于忙于开荒,无暇顾及林业生产,有的单位对林业生产缺乏认识,出现毁林
开荒现象。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对林业生产重要性的认识也逐步提高,并将林业生产纳入生
产发展规划。垦区各农牧场掀起了首次植树造林高潮。
1972年建局后,每年都召开林业生产会议,并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到1975年培养出的一
批林业生产技术骨干,为林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做出了贡献。1976年全局掀起了第二次植树造
林高潮。和平种畜场首先创造连续3年造万亩林的记录。当年秋,总局在这个场召开了全垦区
植树造林现场会。会上,刘文举副局长提出了“一年准备,二年大干,三年实现林网化”的号
召。
1977年到1980年,全面落实了总局提出的各项林业生产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主要
政策有:造林设计审批、投资、验收、配备护林员实行林业专业化管理、扶持育苗投资、营造
速生丰产林投资等。在落实规章制度方面,主要根据总局关于林木保护十条规定,制定了相应
的法规,如:抚采审批验收、营林基金等。在此期间,还开展了业务建设活动,如森林资源二
类调查,人工林普查,宜林地调查,“三北”防护林规划设计,林地资源建档等。通过上述一
系列工作,使绥化垦区林业生产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正规化的道路。
1980年,嘉荫农场首先将林业生产纳入专业化管理,场成立了林业科,组建了4个专业林
场,1个专业苗圃。1983年至1985年,连续3年造林超万亩,3年累计造林4.6万亩。在此阶段中,
全局植树造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4年,全局掀起了第三次植树造林高潮,全年造林4
万余亩,达到了本局历史最高水平。
截止1985年,全局人工植树造林26万亩,其中,农田防护林4.04万亩,用材林15.45万亩
,薪炭林1.05万亩,经济林0.23万亩,其他林5.17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