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果树
第四节 果树
绥化垦区1955年至1967年,先后建立了34处果园,果园总面积为2563亩。肇源农场场部果
园建立于1955年,面积为90亩。绥棱农场场部果园建立于1957年,面积为135亩。海伦农场六
队果园、十三井子果园,红光农场中心果园建立于1958年,面积分别为:360亩、720亩、90亩。
铁力农场苗圃果园建立于1960年,面积63亩。同年,绥棱农场二分场、三分场、四分场、八
分场、九分场、十一分场先后建立果园,总面积360亩。1964年,和平种畜场场部和十队分别
建立果园,共有土地面积120亩。1966年,嘉荫农场场部及各生产队共建立起18处果园,总面
积达450亩。1967年,安达牧场场部和第三生产队分别建立果园,总计面积达175亩。
绥化垦区果园建立初期,栽植果树的品类繁多,有少数本地品种,多数是引进品种。
小苹果类有:黄太平、大秋、花红、铃铛果、偏海棠、黄海棠、红海棠、青太平、五香果、
四楞海棠、黄曙光、金红、奶果等。
大苹果类主要有委锦、国光等。
核果类有:黄干核、红干核、樱桃等十几个农家品种。
梨树类有:大头梨、古高梨、大小香水梨等。
还引进了少量草莓、树莓、文冠果、酣栗等小浆果和木本粮油果树,进行栽培试验。
50年代,由于缺乏技术人才,没有果树栽培经验,管理不善,果树虽然栽活了,但产量很
低。
60年代,早期建立起来的果园,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对果树栽培有了一定经验。但技术力
量仍很薄弱,科学栽培方法不足,克服不了一些自然灾害的侵扰。绥棱农场因连年遭受冻害,
以及腐烂病的发生,使大部分黄太平果树死亡。后期建立起来的果园,由于缺乏科学管理,果
树成活率较低。嘉荫农场一年中建立18处果园,由于缺乏技术力量、管理不善、仅剩5处。还
有部分果树,如委锦苹果、青太平、五香果、四楞海棠、奶果等,因不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地
理条件而被淘汰。
70年代初,铁力农场先后于1970、1971、1974年掀起了栽植果树的热潮。各生产队栽植了
片片果园,职工家庭房前屋后也都栽上了果树。由于缺乏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成活率很低。
特别是集体栽植的果树,由于管理不善大部分死掉。而职工宅旁栽植的果树,虽然缺乏经验,
但管理细心,基本保存下来。1978年,管局在肇源农场举办了第一期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班,按
果树一个生产周期,学期半年,为各场培养了第一批技术骨干。
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对果园建设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加上对技术人员的培养,使
技术骨干力量不断增强,各场对果园建设开始采取科学管理措施。对早期建立起来的果园进行
整顿;对不适合栽植果树的园地改为耕地;对那些老、小、少果树,进行了彻底清理。安达牧
场因为本地区干旱多风,缺少水源,于1980年,将果园改成耕地。到1983年,全局果园由原有
的34处,减少到16处。栽植面积由2563亩,减少到1413亩。数量减少了,但质量却提高了。
1982年,肇源农场果园发展到高峰,全场共有600亩果树园地,生产的水果基本满足本场职工
需要。到1983年,经过修整,全场果树林地仅剩下360亩,水果年产量稳定在15万公斤,除满
足本场自食而外,还可外销10万公斤。
1985年,果园生产开始向经济型方向迈进。肇源农场果园每年可提供10万公斤黄太平果,
生产30万瓶黄太平水果罐头。产值达40—60万元,净盈利达5万元。绥棱农场果园,由栽培果
树逐步转向栽植黑加伦灌木,全场新老果园,共有近千亩地的栽植面积。每年可产黑豆果3.5
万公斤,为加工黑加伦原汁、果汁、果酱提供原料。该场还为葡萄生产打入市场做了积极努力
和准备。1984年,建了两栋砖瓦结构的永久式大棚,开展葡萄保护地生产,主栽品种为巨峰。
1985年取得可喜收获,单产在黑龙江省居中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