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灌区
第四章 水利
第一节 灌区
一、肇源农场电力排灌站
该站始建于1965年,196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6台机组,总装机容量为930千瓦,总流
量为9立方米/秒。1968年春旱,该站抽水到干渠流入田间,保证了全场埯种玉米1.2万亩,对
抗旱保苗起到了重要作用。1969年至1970年,农场开始对小麦地实施秋灌,每年秋灌面积达
3.7万亩,使小麦产量提高20%。1971年到1978年,对小麦地实施大面积秋灌,均收到良好效果。
1980年,该站全部配套工程基本完工。可以做到机灌、喷灌、自流灌相结合。从1980年到
1985年,基本解决了春播前后,苗期生长干旱缺水问题。
二、绥棱农场灌溉工程
绥棱农场自1956年,修建了5处灌区工程。修建土石方57.5万立方米,投资76.75万元。灌
溉面积达1.2万亩。
(一)四海店灌区
始建于1956年。该区以日伪时期修建的旧灌渠为主体,对灌渠的闸门、渠道、拦洪坝等进
行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当年修建成功,并投入使用,使3000亩水田得到应时灌溉,收到显
著效益。但由于该区地势起伏不平,灌区工程不配套,造成局部地块上不去水,产量逐年下降。
到1978年改为旱田。
(二)张家湾灌区
始建于1957年,修拦河坝1座,进水闸1座,渡槽3座,跌水闸7座。引诺敏河河水灌溉诺敏
河右岸的河谷平原地区的1.5万亩耕地,取得初步成效。1960年特大洪水,将此项工程淹没摧
毁。
(三)一号水库灌区
始建于1958年,当年建成。集水面积达30平方公里,总库容量达550万立方米。1959年蓄
水灌溉水田750亩,亩产达到200公斤。1960年8月,山洪暴发,冲毁土坝,工程全部毁坏。
(四)三分场灌区
始建于1959年,引诺敏河3立方米/秒流量的水到三分场,渠道长达43公里,区间修引水过
山工程1处,长1.5公里。计划将1.5万亩地的旱田改为水田。由于急于求成,施工不按设计标
准,将1比2的坡度,修成1比0.5的陡坡。1960年开化时渠道沟坡全部塌方,过山工程堵塞不能
通水,工程报废。
(五)王荣庙灌区
原为日伪时期修建的简易灌区,工程不配套。1957年,绥棱农场重新进行设计,修建拦河
坝渠系,以解决0.45万亩的水田灌溉。工程还未完成,就毁于1960年特大洪水之中。
三、嘉荫农场灌溉工程
嘉荫农场自1967年到1976年,修了3次小型水利灌溉工程,工程不配套,有的被毁掉,没
有毁坏的,也没能充分利用,效益甚微。
(一)稻田灌区工程
始建于1967年。修5000米长的灌渠引结烈河水,将800亩旱田改为水田。1968年使用,水
稻亩产达400公斤。1970年水田面积扩大到1800亩。1971年、1972年因多雨低温,水稻收成不
好而失去信心,从此停止种植。
(二)十队小塘坝
始建于1975年,当年修建完成。原计划控制流域面积为10平方公里,库容量为3万立方米。
由于工程设计处理考虑不周,加上施工质量耍求不严,造成坝基和输水闸门漏水,达不到设
计蓄水要求的标准,从而失去了工程效益。
(三)引清工程
嘉荫农场1976年至1978年,连续3年遭受严重旱灾,农作物枯萎,有的枯死,造成严重减
产。为抗御旱灾,农场决定修建“引清工程”,即引清茶馆河水上山。1978年6月开始动工,
工程总指挥盖常良,工程设计、施工负责人魏宝成、王化丰。组织了水利工程队,各农、牧、
工、副生产队人员、机械一齐上阵,夜以继日,大干1个月,完成了盆山引水渠,全长3.5公里,
土方12万立方米。
1979年,渠道开始通水,并正式投入使用。当年,又逢大旱,使“引清工程”有充分发挥
作用的机会。七队40垧大豆,正在岗地上,通过灌溉后,产量倍增。同时解决了猪舍因无水井
而造成的缺水困难。
“引清工程”刚刚起步,由于后来对其水利配套工程没能引起重视,使其没能发挥更大的
作用。
四、铁力农场灌区
(一)王杨灌区
始建于1954年3月。黑龙江省水利厅为支援农场水田建设,派了大批技术人员,由工程师
张子彬任工程总指挥,从山东调来1300余名劳改犯人,包建开山通道。由农场雇用3000余名当
地群众,组成13个中队建筑渠首、主干渠、支干渠等项工程。1955年底,完成了全长18公里的
用水主要干渠和8条排、灌并用的支干渠及桥、涵、闸等构造物工程。1956年春,为抢救“王
阳灌区”尾期工程,农场派赵昌国任队长,王明远任施工员,带领400余名农场职工,到渠首
加深扩建输通水路,工程进行1个月,结束了“王阳灌区”的全部工程。总进水量为9.6立方
米/秒,灌溉面积为3.55万亩,完成土石方1050万立方米,总投资额105万元。该工程设计、投
资,施工全部由省水利厅负责。所有权归铁力农场。
(二)望山灌区
1956年3月,省水利厅工程师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对“望山灌区”进行勘察设计。5月决定修
建“望山灌区”。引依吉密河水灌溉铁力农场一队、四队2.36万亩水田。7月,省水利厅招用
临时工,组成两个队开始施工。1957年正式组成工地指挥部,共组织了4个水利施工中队,职
工近千人。1958年,第一生产队在灌区上游开始种水稻。1959年,工程基本结束。修用水干渠
1条;用水支干渠6条,排水支干渠5条,交通道路5条。工程构造物有:拦河坝、进水闸各1座;
铁差2座;到虹吸1座;支干渠、斗渠水涵闸6座;木桥5座;交能涵洞19座,总长度59.9公里,
总土方量370万立方米,投资70余万元。
投入使用后因渠道太短,进水太凉;有些地块因沙性土质,漏水太快等原因,造成水稻贪
青。只种了5年,于1964年,将水田改成旱田。
五、红光水库灌区
始建于1970年11月。主要利用自然沟壑,建库截流,引水灌溉。共修引水干渠2条,支渠1
条,排水干渠1条,排水支渠9条,全长4.1公里。施工2年,于1972年完工。总蓄水量达70万立
方米,灌溉面积达0.74万亩。
六、海伦“引通”灌区
始建于1957年。引通肯河水,流量为3立方米/秒,设计面积5万亩,其中水田0.4万亩。该
灌区兴建初期,工程标准低。1958年发展水田1.5万亩,以后逐年减少,到1960年,就基本没
有水田了。1979年,又重新开始搞灌溉设计,以旱田灌溉为主。主体工程计划两年完成。1980
年,由于国家调整基本建设项目,此项工程被列为农场总局12个大型灌溉工程之一而下马。
七、西部井灌区
和平、安达牧场没有江河,水源缺乏。气候是十春九旱。为保春种,“打水井、坐水种”
是农业生产的可行措施。
建场前,这里普遍打小浅井,满地钻窟窿,结果效益不好。1961年开始打机电井。1963年,
成立了打井队,土法打井。1965年打井60眼,主要是沟灌。1976年共打机电井95眼,灌溉方
法采取了“小白龙”(灌溉用的塑料管道)和小型喷灌机。1977年开始购置打井机械,并逐年增
加,不断更新设备。到1980年,这里的机电井还剩87眼,此时,购进两台大圆型喷灌机,采取
喷灌方法灌溉。到1984年,打深水井10眼,大型喷灌机增加到27台,喷灌方法由原来固定圆型
喷灌,发展到行走式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