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排涝
第四节 排涝
绥化垦区易涝面积达63.39万亩,多数分布在东部、北部5场。自1949年到1985年。共兴修
了排涝工程13处。其中4—30万亩排涝工程11处;3万亩以下排涝工程2处。总排涝面积达33.78
万亩,完成土方量964.46万立方米,投资1721.41万元。
一、嘉荫农场排涝工程
1965年至1969年,主要以修通公路为主,挖公路两侧的排水沟工程。当时场党委书记兼场
长杨清海,亲自任总指挥,集中各生产队的机械、人力、畜力齐上阵,修筑了大岗到稻田、十
一队到十四队、十四队到十八队3条主干公路两侧的排水沟。总长35公里。此项工程是该场建
设中的基础工程,为后来的筑路、排水、发展生产、改善职工生活创造了先决条件。
1970年至1975年,主要集中抓田间排涝工程。组织了专业施工队伍,常年施工。每年还利
用农闲季节,组织全场大搞水利会战,先后兴建了双河、稻田、振兴3大排捞工程,共计完成
排涝土方1947万立方米,挖截、排水沟156条,总长197公里。
1976年到1985年,在进行排涝工作总结中,记取几条经验:一是治涝必须结合气候和地理
条件;二是重点突出,精力集中;三是常年抓与季节抓相结合;四是大中小工程要配套。根据
上述经验,此期间的水利排涝工程,主要以修筑桥、涵配套工程,连接主干与干渠道之间的沟
通工作。至此,水利排涝,在嘉荫农场取得明显效益。全场排涝面积,到1985年达到6.3万亩。
二、铁力农场排涝工程
铁力农场地平洼、土质粘、透水差,内涝常常为患。建场29年,从未间断排涝工程建设。
1954年至1958年,主要以筑路为主修了3条排水主干线:一是铁力到王杨的主干线,全长1
3公里,1956、1957年施工,主要是在原有路基上进行了维修加高,修建了通岭桥;二是铁力
到广原的主干线,长9公里,1957年建成;三是铁力到庆安的十一道岗主干线,长53公里,1958
年建成。
1959年至1968年,利用农闲季节搞了一部分支干道,配合田间排水工程,还搞了田间路建
设。
1969年至1972年、兴建了王杨、依吉密、欧根3大涝区的排水渠、排涝面积达13.07万亩。
1973年至1979年、重点实施了依吉密涝区的水利工程。
1980年至1982年,重点实施了欧根河涝区的水利工程。
1983年至1985年,重点实施了王杨涝区,依吉密涝区的水利工程。
三、绥棱农场治涝工程
绥棱农场低洼河谷平原地面积较大,因受水涝影响不能开垦。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造
沼泽区,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自1973年,开始兴建治涝工程,先后治理了五队、六
队、七队、八队、十三队5处涝区,计土石方61.72万立方米,投资75.54万元,受益面积2.8万
亩。
(一)七队涝区治理工程
1973年,在诺敏河左岸的河谷平原开荒建点,修建防洪排涝工程,完成防洪堤1条,截水
沟1条,田间排水渠道3条。完成土石方14.5万立方米,投资16.5万元,受益土地面积0.6万亩。
(二)六队涝区治理工程
1977年,开始治理诺敏河右岸沼泽河谷平原。修建排水渠道4条,防洪堤4.1公里。修建土
石方21万立方米,投资19.5万元,受益土地面积0.3万亩。
(三)“二·八”涝区治理工程
1979年冬季开始修建双河河谷平原。因该地位于二队和八队之间,故称“二·八”涝区。
为了治理该涝区,对全场职工进行总动员,开展水利大会战。完成土方2万立方米,投资9.4万
元,开垦荒原0.3万亩。
(四)五队涝区治理工程
绥棱农场第五生产队,位于四海店地区,所以该涝区又名“四海店”涝区。该区地势不平、
土地不连片,经营管理十分不便,其中,沼泽土地达0.5万亩,必须治理。治理该涝区的计
划是:土石方5.1万立方米,排水支渠6条,排水斗渠24条,投资8.5万元。截止1985年,按上
述治理计划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五)十三队涝区治理工程
十三队涝区于诺敏河左岸,地势低洼,沼泽化严重,有易涝面积达0.6万亩。计划修水渠
16条,土方9.6万立方米,投资11万元。受益面积0.6万亩。自1982年,进行了零星治理,工程
量很小,按要求有较大差距。
四、红光农场治涝工程
红光农场有易涝地面积3.84万亩,占全场耕地面积的29%。治涝工程在这里是一项十分迫
切的任务。自1949年到1985年,从未间断过治涝。通过对截排渠道的建设,有46%的易涝面积
得到治理,计1.75万亩。其主要治涝区
(一)四队涝区
修建截流沟1条,排水干渠2条,支渠10条,全长26.6公里。有易涝地0.97万亩,其中0.6
万亩得到治理。
(二)十一队涝区
修筑截流沟1条,排水渠3条,总长5.82公里。有易涝地0.36万亩,其中0.2万亩得到治理。
(三)十三队涝区
修筑截流沟2条,排水渠6条,总长9.39公里。易涝地面积0.81万亩,其中0.38万亩得到治
理。
(四)十四队涝区
修排水干渠1条,支渠8条,总长11.74公里。有易涝地0.8万亩,其中0.45万亩得到治理。
(五)水库涝区
修引水干渠2条,支渠1条,排水干渠1条,排水支渠9条,总长13.85公里。有易涝地面积
0.15万亩,全部得到治理。
(六)其他零星涝区
修筑截流沟3条,全长3.6公里。有易涝地0.75万亩,其中0.06万亩得到治理。
五、肇源农场排水工程
肇源农场大泡底涝区,十年九涝,易涝地面积达2.2万亩,占肇源农场耕地总面积的31.29%。
1965年,在省农垦厅直接关怀下,对肇源农场的治水工程进行了全面勘察,并做了详细科
学的规划。1966年春,成立了水利专业队伍,坚持常年施工。农闲季节,进行全场总动员,开
展水利大会战。到1980年,水利工程基本配套,初具规模。
该场历年修排水渠系土方量累计为176.24万立方米。其中:坝外排水渠2.4万立方米;排
水干沟为16.3万立方米;排水支沟21.64万立方米;排水斗沟达33.98万立方米;排水农沟为
51.9万立方米。大泡底涝区的土方量为34.23万立方米。其中:农渠22.83万立方米;农沟为11.4
万立方米。同时,建立了4.2立方米/秒流量的二级提水站1座,可承受大泡底2.2万亩易涝土地
面积的排水任务。
六、海伦农场治涝工程
1973年,海伦农场在八井子涝区进行治涝工程,除涝面积达5.25万亩。1975年,在通肯河
左岸,兴修了通肯河涝区工程,当年使一队北部的0.6万亩低产涝洼地,变成了稳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