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章 畜牧业管理和机构

第一章 畜牧业管理和机构



绥化国营农场管理局畜牧业的管理机构,是从不重视到重视,从不健全到比较健全。大体
分4个时期。
一、建场初期
绥化垦区前后曾管辖12个农牧场,这些农牧场分3个时期组建的:
1、建国前建场的有庆阳、红色草原、红光、肇源、铁力农牧场。红色草原牧场组建时,
称为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萨尔图种畜场。建场初就设畜牧股专管畜牧业,配有畜牧兽医技术
人员。肇源农场建场后设畜牧室,配4名技术员。其它农场有技术员,但没有畜牧兽医专门管
理机构。
2、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时期建场的有岔林河、海伦、绥棱、安达4场。安达畜牧场建场时,
主要领导抓畜牧工作,场队配有专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生产队有配种站、兽医所。海伦、
绥棱农场在生产科配1名技术员。
3、60年代建场的有和平、嘉荫、阿城农牧场。这时建场的方针是:“以农为主,农牧结
合。”和平种畜场、阿城猪场在场部设立畜牧股。1968年和平种畜场将畜牧股改为畜牧组。1972
年又改为畜牧科,下设兽医院,配种站,编制14人。4个分场设立了马的配种室,2个分场设
立了羊的配种室,都配有技术员、配种员。1974年分场改为生产队,队设立畜牧站,副队长兼
任站长。1975年场部成立畜牧技术指导站,编制21人,1978年并入畜牧科。
二、农场发展时期
1956年至1958年,农垦体制稳定,畜牧事业发展较快,畜禽兴旺发达。但1958年冬农场下
放,有些技术骨干被调走,畜牧生产受到一定影响。1961年农场体制上收,到1966年,各农牧
场畜牧体制稳定健全。畜牧管理机构大体两种形式;一是场队畜牧机构较健全的,有和平、安
达、铁力、肇源、嘉荫农牧场,场设立畜牧科或其它形式的专职机构,下设兽医院,配种站。
畜牧队有兽医站。二是科技人员设在生产科,场有畜牧队,生产队有畜牧组,大部分场配有技
术员或配种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农场畜牧机构和畜牧兽医人员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特别是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科技人员,有的“靠边站”,有的不被重用。
三、绥化农场分局成立时期
1972年根据省委指示,将原省农垦厅和省劳改局所辖、“文化大革命”中下放的绥棱、红
光、海伦、肇源、庆阳、岔林河、和平、安达、阿城农牧场划归绥化农场分局领导。当时各农
牧场面临着恢复畜牧业科技专业机构和“解放”使用那些“靠边站”的技术人员问题。到1975
年,分局统一规定:各农牧场成立畜牧科(设2—3人),兽医院、配种站、畜牧队设兽医所(室)。
技术人员按编制配齐。全局畜牧科技人员达到142名。
四、绥化农场管理局成立时期
绥化管局成立后,原兵团的独立一、二、三团(即嘉荫、铁力农场,红色草原牧场)划归绥
化管局,全局畜牧业管理机构得到统一。管局机关成立畜牧处,张其瑞任副处长。原兵团畜牧
兽医工作设在团司令部生产股,改制后农场一律成立畜牧科。各场根据畜牧工作量,畜牧科配
2—5名科技人员。场部设兽医院(站),畜牧队设兽医所、配种站。和平种畜场有畜牧兽医技术
人员68名,其中畜牧师5名,助理畜牧师5名,技术员7名,兽医22名。红色草原牧场成立了畜
牧兽医实验站,配20名技术人员,这是一个技术力量和设备比较齐全的畜牧科研机构。
1985年,全局有2个畜牧场,5个队级养猪队,1个肉牛基地,8个兽医院(站),22个配种站,
84个队设了兽医室。

畜牧兽医人员增长表
表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