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场发展与动荡时期
第二节 农场发展与动荡时期
从1955年至1971年,绥化垦区畜牧业经历了“发展——折腾——发展”的马鞍形过程。
一、1955年至1958年,这个时期绥化垦区的农场归省农场局和省劳改局管辖。上下体制稳
定,人心安定,生产有计划,管理有制度,畜牧生产纳入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轨道。当时畜牧
业的经营方针是:红色草原牧场以繁殖改良奶牛为主、绵羊为副,向农村和国营农场提供种畜;
同时,大力发展役马,为国家提供肉、奶等畜产品。安达畜牧场以牧为主,农牧结合,改良
发展役马,推广优良牛、羊品种。其它农场贯彻“以农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的经营方针。
此期间,畜牧业有较快发展。各场都有优良马种,推行了人工授精,基本上改变了本群自
繁,牧畜体力大壮。1958年末畜牧存栏与1955年相比,马3,153匹,增长1倍;黄牛1233头,增
长50倍;奶牛202头,增长12倍;绵羊911只,增长12倍。羊毛总产量增长3倍多,平均单产提
高30%以上。此时是粮丰草足,六畜兴旺。1957年,农场除达到肉食和禽蛋白给外,上交商品
肥猪190头,牛奶102万公斤。
二、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畜牧业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1959年在贯彻毛泽东主席《
关于发展养猪生产的一封信》后,大养其猪,大养畜禽的形势更好。各农牧场按一口人养一猪
的要求,大办养猪场,实现了场场有养猪场,队队有养猪班。铁力农场每个分场有畜牧场。只
有4000人口的肇源农场,1959年养猪达到9000头。海伦、绥棱农场建场不久,但也都成立了畜
牧队,并用养猪“购留各半”的政策鼓励职工户养。
铁力、绥棱农场分别于1958、1959年组织了捕鹿队,上山捕捉野鹿驯养,并开始饲养家禽。
仅铁力和海伦农场养鸡就达8000多只。从1957年至1960年,猪增长7088头,是1957年的1.75
倍;大牲畜增长5045头,是1957年的1.2倍,其中奶牛增长3.9倍,羊增长7708只,是1957年的
21倍。
1960年和平种畜场成立。解放前这里归杜尔伯特旗管辖,多是蒙古族人。那时这片盛长牧
草的大荒原,是属于牧主的,人民群众在这里受尽凌辱盘剥。解放后划归肇州卫星牧场三分场。
当时养黄牛400头,马300匹。1960年以该分。场为主成立了和平种畜场。并入国营农场之后,
群众积极性很高。但由于三年自然灾害,人吃畜喂发生困难,加上畜牧发展速度过快,违背
客观规律,技术力量又薄弱,管理跟不上,致使牲畜死亡严重。1961年该场死亡猪1850头,羊
2199只。其它农场牲畜死亡也很严重。铁力农场山于缺饲料,400头种母猪死亡320头,死亡率
达80%。红光农场有的队育肥仔猪死光。畜禽严正死亡的形势,一直延续到1962年。据统计,
各种畜禽1962年比1960年减少为:马17.1%,黄牛28.4%,奶牛19.7%,猪30.5%,家禽88.9%。
三、1962年黑龙江省相继把下放的农场收归省农垦厅、劳改局,调整了农场领导班子,充
实了领导干部,调出的部分科技人员重新回到农场。省委重申:必须加强国营农场工作,提高
农场职工地位。对广大职工、家属鼓舞很大。开展了“以场为家”活动。特别是省农垦厅和农
垦部,强调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加强经营管理,使生产与职工工资挂勾。1963年国务院副总理
谭震林来黑龙江召开国营农场座谈会,会议纪要指出:“积极发展养猪,并在可能条件下养羊
……根据所需厩肥数量的要求及饲料条件来确定牛、马、猪、羊逐步发展的头数”。在大养其
猪的形势下,1964年成立了阿城猪场。任务是重点培育优良品种,为全省发展养猪提供条件。
同年,嘉荫农场也正式组建,场区有大量的草原和森林,适于畜牧业生产。
度过三年自然灾害后,从教训中看到了畜牧生产的问题,在以后的畜牧生产中,强调了以
下几点:
(一)实行包定奖,健全责任制
铁力农场二分场畜牧队实行了“四包一奖”(包头数、包产仔、包饲料、包工具。超产奖
励)的措施,把生产好坏和个人利益联系起来。多数农场在职工中也实行了浮动工资加奖励办
法(完成任务发全工资,超产奖励。完不成任务扣发工资)。
(二)坚持标准作业,提高科学养畜水平
为了落实标准化作业,开展了“学、比、超”活动。如红色草原牧场,奶牛生产管理实行
“五三”作业竞赛活动,即三定(定时、定量、定温),三足(草足、料足、水足),三好(刷洗
好、运动好、护理好),三细(喂细、养细、管细),三净(畜体净、饲料净、工具净)。由于开
展上述活动,畜牧工人责任心强了,1963年后,连续3年实现绵羊百母活百羔,受到上级表彰。
(三)开展“五好”竞赛
开展以“五好”(思想好、劳动好、学习好、团结好、技术好)为内容的社会主义竞赛,设
立评比台,制定制度,日检查,月评比,年总结。和平种畜场在开展竞赛活动中,畜牧战线上
树立了“牛司令”、“马标兵”、“猪模范”、“铁姑娘”、“畜万能”五大员先进标兵。1958
年,铁力农场在开展“五好”劳动竞赛中,场畜牧队被评为全国畜牧战线先进标兵,张聿修
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红色草原牧场二分场放牧员孙锡志、一分场二站们养
员马风事,被评为全国劳模。还有11人被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劳模、标兵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对职工家庭户养畜禽横加限制,畜牧生产受到很大破坏。肇源
农场1966年猪存栏1200头,平均每户1.3头,限制户养以后,每户平均下降到0.47头。绥棱、
铁力农场由于技术人员“靠边站”,对猪和家禽治疗不及时造成死亡。红色草原牧场三营六连,
由于破坏了规章制度,使马传贫病蔓延,造成严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