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组建绥化农场管理局以后

第四节 组建绥化农场管理局以后



1976年4月,根据龙革发(1976)2号文件要求,绥化分局改为黑龙江省绥化国营农场管理局。
原兵团的独立一、二、三团划归绥化管局。建局以来畜牧业生产是在阵痛后反思,在动荡中
前进的。当时处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广大群众长期受压抑的心情得到解放,有一
种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渴望。特别是贯彻上级“干垧地,养千头猪,万吨肥”的要求,出现了
公养私养一齐上的形势。管局以红色草原牧场的畜牧兽医实验站为中心,以和平、安达畜牧场
为阵地,大搞科学养畜,增加了投资。和平种畜场还建了电围栏放牧场,打了电机井,盖了
17113平方米砖瓦结构的畜舍,多年培养的以肉为主,乳肉兼用的短角优良品种牛,进入二次杂
交,并作为种公牛大量调出,支援了各场和外贸出口,各场培育的优良猪已进入繁殖生产阶段。
1975年至1978年,全局养猪存栏是历史最高水平,年末存栏达到37710头。

三个十年(1955、1965、1985)生猪存栏对比
表4—2


1978年各场畜牧业生产形势很好。但这年农场机械大量增加,为解决机械与耕马双套成本
的矛盾,总局提出“以机代马”的要求,加上1979年国家对收购粮食价格上调,而对畜产品收
购价未动,出现了养畜亏损,影响养畜的积极性。
1、1978年总局提出“以机代马,以马换牛”的方针,管局决定将和平种畜场建成养万头
肉牛的出口基地。两年中,和平种畜场卖出马1400匹,换回或买回黄牛2500头。其它农场也同
附近村屯以马换牛。到1980年,马减少2581匹,黄牛增加(包括出口)2320头。1982年出口肉牛
价格回落,从此,不再大量出口肉牛。

以马换牛和出口肉牛表
表4—3 (1978年—1980年)


2、1979年国家调整粮食收购价,饲料价格相应上调,而生猪收购价未动,饲料与肉的价
格比差拉大后,出现养猪亏损。在这种情况下,管局决定:减少黄牛,发展奶牛。要求安达畜
牧场整顿提高奶牛,和平种畜场大量处理黄牛,整顿肉乳兼用牛群,大力发展奶牛。并在和平
种畜场投资建一座日处理鲜奶50吨的乳粉厂。
由于粮食调价养畜亏损,1983年与1979年相比,除奶牛增长1倍外,马减少41%,黄牛减少
69.1%,猪减少42.1%,羊减少21.1%,鹿减少22%。
3、为了扭亏增盈,在畜牧业生产上,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1980年开始搞班组包定奖,
属于基本工资加奖励形式。对加强饲养人员责任心起到一定作用。但这种办法与生产费用挂勾
不紧,畜牧发展数量上去了,仍出现亏损。1982年又搞了专业承包,利润分成,包直接费用,
从工资中拿出15%作浮动,年终按完成指标情况,按比例返回或扣罚15%的浮动工资和奖金。由
于这个办法还不是全包(费用),出现了班组分奖,生产队亏损的现象。1984年后,采取了职工
家庭和联组为核算单位的大包干。属于自负盈亏的形式。这是走向家庭畜牧场的雏形。1981年
试办家庭畜牧场。
经济体制改革启动时,垦区遇到两大难题:一是1985年农业受灾,全局亏损969万元,经
济上受到严重打击:二是海伦、绥棱农场交劳改局后又收回,管理体制上的折腾。
鉴于存在的困难,管局决定:从深化经济改革入手,以办家庭农(牧)场为中心,用宽松的
养畜政策,鼓励职工户养,使农场畜牧生产出现了新变化:
①彻底突破了原来自给性生产型,向商品型转变。畜产品主要的是作为商品向社会出售,
这适于绥化垦区靠近城市、林区的地理环境,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②突破了几十年养畜以使役、提供种畜、肉食等不变的保守型,转变为注意市场信息,随
着市场价格变化,灵活更换畜牧品种的开放型。饲养貉、银弧、水貂,办出口肉牛基地,养奶
山羊,瘦肉驯猪。特别是奶牛,已是多数农场的主要畜牧业。
③推动了职工户养,为分离职工找到了生产门路。和平、安达畜牧场生产队有60%以上机
关干部,半数以上职工养奶牛。海伦、红光农场职工养奶牛户,1985年比1984年增长1倍多。
特别是红光农场第三生产队,1982年全队人均收入只有8元,10户每月领不回口粮,11户考上
中学的学生退学。允许职工户养牲畜后,开始有2户羊奶山羊,一年收入近千元。1984年全队
行30户养了200余只奶山羊,1985年发展到68户,养600只。全队养奶山羊户占全队总户数的72%,
年收入44000元。有些户脱贫后,开始卖奶山羊购奶牛。全队奶牛总数为33头。

历年年末垦区畜禽存栏情况
表4—4 (1949—1985年)


续表4—4


续表4—4


历年垦区畜禽产品上交
(1971—1985年)
表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