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猪

第三章 饲养与繁殖

第一节 猪



农垦养猪,是农场畜牧业的主要项目。社会上大规模的大群集中饲养,也是从国营农场开
始的。
50年代农场养猪,饲养管理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方法,比较粗放。饲料没有科学配方,比
较单一,多以糠麸、酒糟、土粮为主,经过蒸煮,一天3遍稀食。猪的配种,多自然交配。由
于公母猪同舍,近亲繁育,品种退化,产仔少,成活低。仔猪冻死、热死、压死的事故经常发
生。母猪平均年产仔只有1.28窝,窝成活率仅6.2头。肥猪出栏一般在12个月,有的长达18个
月。肉料比在4以上。
60年代农垦养猪进入大发展时期。饲料和猪舍条件有了很大改进。饲养方法也比较先进。
一、采用机械化养猪。
铁力农场第五生产队,在500平方米的新建猪舍内,安装了轨道、自来水管、输送带、粉
碎机,实现了运料车子化,饮水自流化,饲料粉碎化,打浆机械化,以及清理粪便等都用机械。
红光农场在十队制造了青贮饲料粉碎罐,可以将窝瓜、角瓜、土豆、青贮秸棵放在一起打碎
喂猪。和平种畜场大搞饲料机械化后,养猪工效提高100%。全局还建了年处理1200万公斤的饲
料加工厂。
二、推行科学饲养。
饲养育肥猪,有的饲养员很难接受先进饲养方法。认为只要饲料好、及时喂,猪就肥的快。
在推广“直线催肥”,猪舍双列式,南窗多,北窗少,生干料,平面喂,饮凉水,厚垫草,
卧满圈,定时定点排便的先进养猪方法时,多次到外地参观学习才推开。绥棱农场3队,过去
养猪采用当地农民方法,猪产仔自然断奶2个月以上,平均窝重116.5公斤。生猪育肥平均19个
月,出栏料肉比为6:1,经营亏损。推广科学饲养方法后,窝重平均174公斤,育肥平均7个月,
出栏料肉比为4:1,进入总局先进行列。虽然遇到饲料价格上调的情况,养猪场生产效益仍
然较好,养猪职工平均收入比农业工人高。由于推行先进饲养办法,提高了饲养水平。局畜牧
处调查,母猪年平均产仔,由粗放饲养时期的1.28窝,提高到1.82窝。窝活由6.2头,提高到7.8
头。育肥时间由10一18个月,缩短到6—10个月。铁力农场1978年平均窝活达到10头。
三、挖掘饲料来源。
农场养猪,历史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饲料不足。农副产品有限,用大量粮食又增加养猪成
本。为此,畜牧处于1977年引进绿萍、水葫芦在肇源农场养殖。1983年又引进细绿萍种,在绥
棱、海伦、铁力农场推广。还购入0.5亩面积的塑料大棚繁殖,全局养萍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
产萍27.6万公斤,并推广到10个县市。1983年10月,总局在绥化局召开了细绿萍养殖现场会,
推广了绥局养萍经验。到1984年,绥化局养萍总产231.4万公斤。
50年代,绥化局猪的品种全是本地猪,体型大,抗病强,但育肥时间长。从60年代起,开
始引进优良种猪繁育。安达畜牧场第一个从外地引进种公猪20多头与本地猪交配。绥经局成立
后,1975年至1980年,3次从香坊等地引进梅山、长白、苏白、哈白猪98头,和杜洛丸瘦肉型
新品种猪,交给各场繁育。红光农场1976年至1981年,4次从王岗引进哈白,从齐市引进克米
洛夫,从香兰农场引进梅山、长白种猪共73头,肇源农场70年代以来,从外地引进克米洛夫、
宁安六白、长白、梅山等优良品种猪100多头。嘉荫农场从建场开始,畜牧队便用引入的克米
洛夫等优良品种公猪与本地猪杂交,产生第一代,从中选优,再用长白或哈白种公猪交配产生
二代。到70年代,全场公养猪基本上是杂交猪。铁力农场从1973年在八队建立种猪场,到1977
年,为全场输出杂交仔猪超过千头。到80年代,全局公养猪都是杂交品种,本地猪已不见。
到1985年,生猪存栏17458头,其中户养12621头,占72%,集体400头,占22%,全民4437
头,占25.4%。出售肥猪7349头,占生猪总头数42%。
全局生猪各时期存栏、出售情况
表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