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奶牛 奶牛的饲养与繁殖,总的是:先粗放,后科学,先简陋,后正规。50、60年代的畜牧饲养,
基本上是靠放牧,只在冬天下雪后舍饲。饲养以豆皮、秸棵、阴干草为主。粗料有豆饼、玉
米面、糠麸、秕粮等。管理粗放,操作执行规定不严。70年代后,奶牛饲养管理逐步达到先进
水平。红色草原牧场,从1975年起,由于管理和饲养先进,配料科学,个体奶牛产奶平均突破
5吨。该场103和102连,饲养的100头成母牛,平均单产7吨以上,列入全国先进行列。1979年
后,安达、和平畜牧场,奶牛产奶平均单产超过3吨,进入本场历史最好水平。其它农场饲养
少量奶牛,提供本场老、弱、小孩食用奶。
奶牛培育良种,主要是在红色草原牧场进行的。1983年经过省正式验收鉴定,确认该场培
育的奶牛,为中国黑白花奶牛新品种。安达、和平畜牧场则是对奶牛进行改良培育,达到高产
稳产目的。
一、粗放型饲养
1947年至1959年,对奶牛基本上是长年自然放牧。管理粗放,制度不严,奶牛产奶量低。
奶牛育种,为本群自繁。红色草原牧场建场后,从安达、肇东、佳木斯购入110头奶牛。牛的
品系杂,有20多种毛色。安达畜牧场购入的奶牛,也多是西门达尔、荷兰和蒙古牛杂交的后代。
牛的质量不佳,类型不一,体格大小不齐,并患有结核和布氏杆菌病。但适应性强,耐粗饲。
红色草原牧场和安达畜牧场,对购入的各种奶牛先后进行多次选型鉴别。在选优的基础上
停止了异色杂交,对整顿后的牛群分别于1953、1956年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配种。在其后代
选择血系清楚、体格结实、外貌结构好、生产性能高的母牛,用优秀种公牛配种,所生后代合
格者,一律作为后备核心群进行培育。
二、由粗放型逐步向科学化转变
1960年至1975处,奶牛饲养与繁殖有了进步,由粗放型逐步向科学化转变。开始种青贮饲
料,放牧与舍饲并举。在奶牛育种工作上有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用科学的办法进行导入杂交,
1965年红色草原牧场从北京长阳农场和铁岭种畜场,引进荷兰种公牛及其杂交一代后备种公牛
各1头,与本场自群牛交配,进行第二次导入杂交。安达畜牧场也引进2头苏联型西门达尔种公
牛进行导入杂交。通过选优培育,牛群有了变化,一批体质结实,耐粗饲,适应性强,乳脂高,
外貌结构好的奶牛群开始形成。
三、横交选育
红色草原牧场经过繁育了大量欧洲型荷兰牛杂交后代,便开始有计划地选留、培育反交一
代及其横交公牛后,于1973年进行横交固定。据红色草原牧场1981年对牛群鉴定,平均体高133
厘米,体长159.4厘米,胸围201.7厘米,管围19.8厘米,外貌特一级比例76.7%,比1965年提
高21.9%。3胎以上成母牛平均体重608公斤,比1965年提高55公斤。各胎次305天泌乳量为5018.4
公斤,比1965年提高699.5公斤。各胎平均乳脂率3.61%,比1965年提高0.12%。安达畜牧场虽
然没有进入横交固定阶段,但该场在改良奶牛中成绩显著。1980年至1982年对犊牛、育成牛体
尺、体重及成母牛外貌、产奶性能也做过鉴定,收获喜人。
安达畜牧场奶牛育成牛体尺体重统计表
表4—7 单位:厘米、公斤
安达畜牧场成母牛体尺体重统计表
表4—8 单位:厘米、公斤
安达畜牧场成母牛外貌鉴定等级
表4—9 单位:头
安达畜牧场成母牛产奶性能等级
表4—10 单位:头
续表4—10
1979年以后,各场盖奶牛舍8400平方米。增加了一批养牛设备,牛舍中卫生和喂饮条件有
很大改善。严格执行配料标准,饲养按标准操作。1979年安达畜牧场的一、二队被评为总局的
标准化饲养先进单位。和平种畜场的五、六、八队,被评为总局的先进饲养管理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