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黄牛

第三节 黄牛



各场饲养黄牛的目的,一是提供商品肉牛。和平种畜场建场初期就重视养牛。当年黄牛存
栏1141头。1975至1979年,管局定该场为肉牛出口基地。1979年全局黄牛存栏达6282头,是大
牲畜总数的61%。到1985年,共出售肉牛8248头。二是养黄牛为使役。黄牛是农场的辅助动力。
特别是园田耕种,职工拉柴送菜,多使用小牛车。
黄牛饲养简单,耐粗饲,适应性强,好管理,成本低。所饲养的黄牛,几乎长年野外放牧,
下雪后也只是喂一些秸棵、野草、豆皮子等,基本不喂精料。农场黄牛因为同群放牧,同栏
饲养,交配混乱,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体型小,生长慢,质量差。
和平种畜场从1965年起,对黄牛进行改良,到1980年收到成果。
一、黄牛改良历史
该场定十一队为西门塔尔种公牛改良基地,1965年将引进的西门塔尔种牛。与本场饲养的
蒙古黄牛杂交,目标是实现乳肉兼用牛群。到1968年见到杂交2代。但受“文化大革命”干扰,
被迫停止试验。
1969年至1976年,十一队用短角种公牛与杂交2代交配,见到3代杂种。其它生产队也先后
用黑白花奶公牛、短角杂种公牛及西门塔尔杂种公牛进行杂交。
1977年至1978年,用短角种公牛精液配种479头。用西门塔尔种公牛配种295头。用夏洛来
种公牛配种429头。1980年全部改用西门塔尔种公牛精液配种。
二、黄牛改良状况
从1965年起,经过15年的改良繁育,到1980年,全场饲养母牛2083头,其中成母牛1464头,
育成母牛304头,犊母牛415头。改良杂交黄牛共1054头,占黄牛存栏数的50.6%。其中成母
牛525头,育成母牛178头,犊母年351头。1980年成母牛参加配种,受配142,1头。其中妊娠
1100头,妊娠率79.98%。

和平畜牧场黄牛改良成果
表4—11 单位:头


三、黄牛改良措施
(一)改变养牛条件
建设半开式牛舍,打电机井饮水,改变过去饮泡子水的习惯。集中采草,备足冬春饲草。
种青贮,建青贮窖。配备饲草、饲料粉碎机,做到长草短喂。
(二)技术措施和科学实验
1、整顿畜群,调整布局,实行专业化饲养。1979年将10个队养牛改为4个队养牛。1个队
养育成母牛,3个队养育肥牛。犊牛、育成牛转群时为单独经济核算单位,用内部价调整,便
于集中人力,充分利用畜舍设备,推行新技术,提高生产水平。2、以草定畜。3、整顿繁殖母
牛,淘汰老弱和无繁殖能力的母牛。3年中共淘汰母牛1996头。4、科学试验。为了解决黄牛配
种季节不发情,尤其产后母牛错过配种期而空怀,试用十八甲铁诺酮在牛耳后埋藏,调节黄牛
的性周期,再用孕马血清催情。试验效果很好,使80%的母牛在三四天内同期发情,集中配种,
集中产犊。1979年该场全面推广此办法后,管局把这项成果推向全局。5、全面实行冷冻精
液技术,使黄牛繁殖工作更加科学化。
(三)乳肉兼用牛挤奶试验
从1980年开始到1982年,共训练改良黄牛286头,挤奶278288公斤,每头黄牛平均年产奶
970公斤,价值400余元,可盈利近百元。而饲养肉牛,每头亏损30至50元。
和平种畜场改良的短角挤奶黄牛,受到各场欢迎。海伦、红光、绥棱、肇源农场都购买了
该场的短角种公牛。并采取冷冻精液配种。此项工作得到科研部门支持。中国农科院、东北农
学院的教授曾专门来和平种畜场办班讲课。参加短角牛育种试验的技术人员,受到农场总局的
奖励。1978年由外贸部副部长林海云主持,在黑龙江省召开的全国13省、市、自治区黄牛改良
会议,全体与会人员特到和平种畜场观看了现场。和平种畜场将4000头改良黄牛、4000只绵羊,
1000匹役马集中到该场黄家围子至八队的公路两旁,黄牛靠路边,羊群、马群在公路边的草
原上陪衬,几里路长的马、牛、羊群,景象十分可观,长春电影制片厂为此录了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