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绵羊 绥化垦区养羊历史较久。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肇源农场便开始养绵羊,到1950年,
已发展到100多只的养羊点。红色草原牧场1948年开始养绵羊,在杂交改良的基础上,培育
东北细毛羊新品种。1976年经中央农业部验收鉴定,确认为我国第二个毛肉兼用东北细毛羊新
品种。和平种畜场把养羊作为牧场主要任务之一。该场五、六队为东北细毛羊群点。一、四、
九队为改良细毛羊群点。七队为肉毛兼用德美改良羊点,全场共有7个生产队养羊。
绥化局养羊以产毛为主,毛肉兼备。到80年代,在部分农场兴起养奶山羊,出售羊奶。
一、羊的饲养管理
50、60年代,在饲养管理上格外精心,养羊队都设有专职行政干部和专职畜牧兽医人员,
放牧员都经过培训。饲草以羊草、沙打旺、星星草等耐碱性草类为主。采取春、夏、秋放牧,
冬天喂青贮和备用干草。有羊圈,有警卫打更。管理有制度、有措施,每头种羊和产仔母羊,
建立卡片管理,如发生死亡事故,都要追究放牧员和警卫责任。
二、羊的改良工作
(一)绵羊改良
绵羊改良是绥化局牧场的科研项目。红色草原牧场,从1948年引入优良种公羊开始,直到
1976年,经过28年的艰辛劳动,培育出东北细毛羊。育种措施:
1、鉴定、整群,建立育种核心群,充分发挥优良种公羊的作用。
2、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实行常年放牧,冬、春放牧辅饲结合,保证羊只营养需要。
3、开展科技攻关;把本地短毛羊作为攻关重点。特别注意选用长毛种公羊入配。
4、严格制度,建立档案,定期测试,积累资料,使育种工作科学化。
在育种工作中,有两个环节很重要。一是杂交改良阶段的工作坚持不懈。二是抓提高,敢
于攻关。红色草原牧场的育种工作,在“反右”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中进行。有身处逆境
的科技人员,发现净毛率低,体型外貌不齐,腹毛着色差,浅黄油汗较多问题,仍不顾个人安
危,昼夜进行选型、鉴定、整群。
(二)肉毛兼用细毛羊
这是和平种畜场多年培育的优良品种。
1、杂交方向。改良的目的,是将生产能力低,毛质粗,肉性能较差而耐粗饲的本地羊,
改良成为适于当地环境,抗病能力强的肉毛兼用的理想细毛羊。达到体质发育好,毛色纯白,
体大,公母全部无角,颈与身躯无皱褶,毛丛闭合良好。剪毛前体重:成年公羊65公斤,成年
母羊55公斤,育成羊45公斤。剪毛量:种公羊9公斤,成年公羊5公斤,成年母羊4.5公斤,育
成羊4.5公斤。羊毛质是:成年毛长7厘米,育成羊8厘米,被毛要密度适中,弯曲正常,细度
60支纱。体型外貌:头大小适中,胸部发达,中躯长而背腰平直,后躯丰满,后档宽而平,四
肢健壮。毛布区:头毛达齐肩,四肢毛到膝关节,腹毛着生良好。肉质良好。细嫩味美。屠宰
率达50%以上。
2、选群。1963年至1975年共5次从辽宁引进伯利考斯种公羊20只,从吉林引进阿斯卡尼种
公羊9只,德国美力奴种公羊9只,种母羊30只,放在七队作为本次改良养的种羊。该队1963年
有当地成母羊1543只,定为这次改良羊祖先。羊的特点是:体小色杂,毛质粗劣,生产性能低,
平均性出毛151公斤。但羊的体质结实,耐粗饲,适应性和耐寒力强。
3、杂交简历。从1964年正式用德美和伯利考斯种公羊级进行杂交。1970年至1973年用阿
斯卡尼种公羊对德美母羊杂交1—2代。1974年至1978年用德美羊继续级进和回交,部分羊横交。
上述进行杂交的改良羊生产性能、表现基本接近和超过纯德美羊。与原祖先的本地羊对比,
提高明显。经1979年考察,
和平种畜场杂交改良羊成果对比
表4—12 单位:公斤
4、杂交改良措施。(1)严格整群。对原有羊摸底,按毛色、特征、体质、类型进行清理。
对部分黑花羊全部淘汰。编群后,1964年正式参加应用德国美力奴种公羊人工授精配种。1966
年产的羊羔,出现重花217只,比1965年产羔羊降低18.6%。1967年又对体型进行清理,进行合
理淘汰。(2)外血引入与回交。为了弥补改良羊在毛布区方面的缺陷,1970年引进阿斯卡尼种
公羊的外血进行全面杂交。阿杂一代的转群育成羊,与1970年的德美改良育成羊比较,在274
只阿杂育成羊中,光脸37只,匀度78只,腹毛差121只。58支纱以下的86只,毛长7.3厘米,平
均体重44.2公斤。1973年改良育成羊375只中,光脸9只,减少28只,匀度3只,减少75只,腹
毛差44,减少77只。58支纱以下56只,毛长8.77厘米,增长1.47厘米,平均体重41.2公斤。
德美羊改良前后共17年,共得羊羔13948只,调出916只,出售种羊4837只。向国家交售羊
毛115272公斤。羊毛质量达到目标,产毛逐年增加。杂交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