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章 牲畜防疫

第四章 牲畜防疫



农场牲畜防疫治病工作,在50年代是很薄弱的。技术力量,机械设备以及药品供应都短缺。
农场的畜禽,除种畜由国家调拨外,主要是购买农村的。当地发生什么疫病,农场就有什么
疫情。绥化垦区先后发现畜禽疫病38种。其中病毒性疫病16种:即传贫、马病毒性流产、马胸
疫、流感、马传染性上呼吸道卡他、口蹄疫、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瘟、痘病、鸡喉
气管炎、鸡新城疫、乙型脑炎狂犬病、水泡性口炎、小鹅瘟。细菌性疫病16种:即马鼻疽、布
病、马腺疫、仔猪白痢、猪丹毒、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结核、副伤寒、禽霍乱、钩端螺
旋体、流行性淋巴管炎、炭疽、恶性水肿、破伤风、坏死杆菌病。原虫病2种:即马焦虫、鸡
支源体病。寄生虫病4种:即疥癣、猪涩虫、鸡球虫、蛔虫。
对上述疫病防治工作的进展情况:
1、缺医少药阶段。主要发生在各场建场初期。农场畜禽购自全省各地,品种杂,病疫较
多,加上技术力量薄弱,牲畜发病,有的请医院医生。1953年在1072头奶牛中,检出结核阴性
牛203头,布病牛93头,结核布病混合感染牛335头,死亡率很高。
2、忽视治疗和防疫时期。60年代前后,农场畜牧兽医技术力量还是薄弱,不能满足牲畜
发展快、而疫病又多的实际需要。和平种畜场19‘60年因兽医人员少,防疫工作开展差,管理
跟不上,一年中死亡大小羊2199只;其中死胎976只,流产454只。死猪1850头。1961年12月省
厅调6名畜牧技术干部到场工作。1962年加强防病工作,猪死亡率比1961年下降10.5%,羊死亡
率下降38.6%,黄牛死亡率下降23.4%,马死亡率下降18.1%。
3、防治。全面推开时期。六十年代中期之后,农场畜牧兽压工作逐渐被重视。(1)机构健
全;(2)技术力量得到充实;(3)医疗器械、药品较为齐全;(4)防疫工作有了经验,形成了
规章制度。从此全局牲畜疾病得到控制或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