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牛的防疫

第三节 牛的防疫




一、牛结核
牛结核在绥化局发病率较高,而且历史久。在50年代就有发现。1952年红色草原牧场检疫
205头奶牛阳性牛37头,阳性率18%。随着畜牧兽医工作的不断加强,防疫工作有了改善,牛结
核发病率逐年下降。进入70年代后,“以马换牛”以来,农村大量黄牛进入农场,带来多种疫
病,造成牛结核病上升。1974年绥棱农场检疫18头奶牛,检出阳性4头,阳性率22.2%。1980年
全局进行普检黄牛4246头,检出阳性牛264头,阳性率6.2%。局采取坚决措施,对病牛隔离饲
养,培养健康犊牛,病情有所好转。1983年检疫牛3243头,阳性牛19头,阳性率下降到0.6%。
兴办家庭农场后,绝大部分转入职工户养,给防疫工作带来困难。牛结核病又出现上升趋势。
如1985年检疫奶牛1408头,阳性牛23头,阳性率1.64%。检疫黄牛1653头,阳性34头,阳性率
2.06%。
二、牛布氏杆菌病
建场初期,牛来自各地,将布病带入农场,造成牛群污染。50年代红色草原牧场布病高达
40.7%。绥棱农场1961年检疫奶牛63头,阳性牛18头,阳性率28.5%。1972年检疫牛400头,阳
性牛62头,阳性率15.5%。1978年由于购入农村牛增多,布病增加,污染牛群。1979年检疫黄
牛3113头,阳性牛306头,阳性率9.9%。1980年检疫牛3916头,阳性牛440头,阳性率11.2%。
布氏杆菌病不但在牛中检出,对人也有传染。1972年安达畜牧场对老配种员、饲养员、兽
医进行布病调查,发现有多人患有布病。自1976年采取积极防治措施,应用了S2号布病菌苗接
种免疫,使布病得到控制。1978年检疫牛1004头,阳性2头,阳性率0.19%。人的布病也得到控
制。对疫点中的10608人进行检验抽查,没有新病人发生。
三、牛口蹄疫
牛口蹄疫曾在3个农场发生,并出现过暴发性流行。此病初发1961年,自1969年以后再无
发生。海伦农场直属队饲养的奶牛,于1961年发现有的饮食突然减少,几天后病态明显,经兽
医检查,46头全部患有口蹄疫病。农场采取措施,治愈44头,死亡2头,没有蔓延其它单位。
第2次发生是1963年11月在和平种畜场,暴发性流行。全场存栏牛1,123头,发病率100%。安达
畜牧场于1963、1964、1965年3次均在第一生产队发生奶牛口蹄疫。1963年是全牛群暴发本病,
1964年首先在成母牛前舍,之后传到后舍。场部立即采取封锁措施,隔离的育成牛和犊牛免
遭感染。1969年该队再次发生口蹄疫,饲养在两栋牛离舍中的170头成母牛,从发现第1头病牛
开始,在24小时内全部感染发病。为了防止疫情蔓延扩散,农场采取了严密封锁措施,不但与
外界封锁,病牛舍也进行自卫封锁,各道口设了消毒站,并对牛群进行口蹄疫苗接种免疫。很
快使疫情得到控制和扑灭。该队共有奶牛390头。这次发病170头,发病率43.5%,除死亡1头外,
全部抢救过来。此次发病报请黑龙江省家畜疫病防疫站检验,确诊为口蹄疫A型。1963、1964
年出现的口蹄疫情,不但安达畜牧场疫情严重,红色草原牧场也在6个分场发生感染,疫点占
养牛点的70%。在4121头奶牛中,发病1283头,发病率31.12%,死亡48头。该场采取场间、队
间、牛舍间设岗封锁,过往行人、车辆,一律经消毒放行。牲畜也不准外走,有关人员在病区
内食宿,不准回家。经过80天才扑灭疫情,解除封锁。
1969年后加强了口蹄疫的防治工作。1970年到1980年,强调执行各种防疫制度,规定每年
接种疫苗。10年间基本没发现此病。但1980年由于接种双价苗,在安达、和平畜牧场引起少量
青年牛出现强烈的口蹄疫病态反应。之后进行接种的范围减少,1985年只在口蹄疫流行季节,
由总局统一发放一定数量疫苗留管局备用。每年必行的接种免疫基本停止进行。主要是加强常
规性防疫工作。多年来绥化垦区内牛口蹄疫情没有发生。
四、奶牛铅中毒
1982年安达畜牧场一队奶牛发生铅中毒,发病13头,死亡10头,死亡率76.9%。
该队1982年新建的奶牛舍工程竣工后,为延长使用寿命,对牛舍易腐铁瓦、木天棚、系牛
铁栏、贮水罐等均用红丹防锈漆喷涂。在喷涂未干和撒落在饲槽、通道、墙壁上的红丹漆未彻
底清扫的情况下,就将牛移入新舍。次日,在牛在舍内的情况下,又将与牛舍连通的调料室喷
完。并在红丹漆中加了汽油。舍内喷漆消耗红丹漆420公斤,红丹醇酸防锈漆180公斤,汽油35
公斤。
牛进舍后的头3天,表现骚动不安,大声鸣叫。之后饮食下降,产奶减少,直到停止泌乳。
粪便干燥,后期有红色血液。静脉血液浓缩,呈紫黑色。肌肉战栗,死前挣扎摔倒。从第五
天开始,发现第一头牛发病,相继在104头成年、青年牛中发病13头,死亡10头,抢救治愈3头。
牛临床病状,突出表现在消化道,呼吸道和中枢神经经系统机能紊乱,和以变性为主的病
理变化。中毒牛的潜伏期,一般在30个小时以上,有2头8天后发病。经过病理剖检,死亡10头
牛病变一致。胃肠有出血性病变,上呼吸道发炎,肺淤血、水肿、肝、肾变性,消化系统食道、
真胃、十二指肠粘膜脱落,卡他性炎症。心包液淡红色,冠状沟有散在的陈旧性出血斑点。
皮下静脉扩张,内有凝固的木焦油样血液充满。肝呈黄褐色或土黄色,胆囊膨大2至3倍,肾呈
土黄。软脑膜充血,化验检查,病牛血,尿含铅量比健康牛高。血含铅值高4.8至16.4倍。尿
含铅值2.7至7.7倍。血常规检验,红细胞主要变化是:红细胞明显大小不均,深染和淡染。可
见网质红血球。红细胞内见到了豪焦代小休和卡鲍特氏环。白细胞的主要变化是:小淋巴细胞
倒置,胞浆有云雾状感。在部分大淋巴球胞浆中可见有空胞。
发病后防治:1、对病牛饮豆浆,每天2次,连续10天;2、用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和混入
料中喂服解毒;3、清理污染物等,收到效果。
五、牛疥癣
1970年安达畜牧场首次发生牛疥癣,第一生产队成母牛感染多头,由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疫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控制和扑灭。1978年后和平种畜场也有少量发病。采取药浴和药
物治疗等措施。此病已少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