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草原建设第一节 草原状况 1、绥化垦区一部分土地是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时“开拓团”规划、开垦又撂荒的草地,
有些还保留着原有的排水沟、渠坝和池埂。和平、安达畜牧场的大草原,大部分是旧社会牧
主的放牧地。
建场初期,各农牧场饲养牲畜数量不多,放牧地只是按生产队建制划成队间界线,集中放
牧。对草原管理不严,需要种地便开垦,草原逐年减少。根据管局1984年资源调查统计,全局
草原面积27.3万亩,可垦荒地23.8万亩。
2、草原利用大致分为3个时期:一是60年代前,农牧场草原属原始状态,草质好,产量较
高,北部场每亩产干草:400公斤左右,西部场150至200公斤。二是70年代初,畜牧进入大发
展时期,农场平原荒地大部开垦生产粮食,二类荒原也很少了。西部牧场草原进入高度利用时
期。场县之间,农场生产队之间开始争草原。时常发生农民到场区偷割牧草引起的纠纷。同时,
原始放牧的方法,对草原植被破坏也很严重。70年代后的毁草种粮,使草原大量减少,未开
垦的草原,大部分严重沙化、碱化、草质不好,产量不高,每亩平均单产不到35公斤至50公斤,
饲养出现了草荒,迫使外出购饲草。三是80年代,进入草原改良时期。北部农场不再依靠草
原养畜,而靠青贮、大田秸棵。西部牧场开始改良草原科学放牧。和平种畜场于1979年成立草
原工作站,对草原实行浅翻松土更新,重耙松土更新,深松更新等措施更新草原。并对草原施
肥,人工种植羊草、紫花苜蓿等。还建设了电围栏放牧,打电机井浇灌草原,草原质量有很大
恢复,产量有所提高。电围栏试地改良前每亩产干草144公斤,改良后的草场单产提高到238公
斤。草原植被覆盖度由电围栏前的25%,实行电围栏放牧后提高到46%。人工播草每亩产草高达
294公斤,改良草原收到良好效果。
3、草原载畜量,根据和平、安达畜牧场多年调查对比(载畜量以每百亩草原养羊数为单位,
1羊=1/5牛、1/6马计算)测算出以每亩草原养羊5至6只为适中,再多则越载。和平种畜场198
1年草原划为4个等6个级,测算草原能力和载畜量。
草原等级面积载畜量计算表
表4—16
1982年红色草原牧场每百亩草原产牛奶919.31公斤,肉类34公斤,羊毛533公斤。而和平
种畜场则产奶625公斤,每亩少产奶294.31公斤,肉、毛也低。安达畜牧场有草原59780亩,每
年产草30万公斤,但草原投入少,草质退化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