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机队伍
第二章 农机队伍
绥化垦区的农机队伍,在建场初期仅有工人17人,到1985年,已发展到3763人,占农业工
人总数的18.7%。农机技术人员总数为103人,其中,有大中专学历的54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
52.4%,晋为工程师技术职务的22人,晋为助理工程师技术职务的28人,技术员职务的53人。
在机务战线上,副科级以上职务的有123人,其中,副科级63人,正科级31人,副处级16人,
正处级12人,副局级1人。
农机队伍的发展是随农机事业的兴衰而起落。自建场到1985年,农机事业发展经历了建场
初期的艰难起步阶段,农机队伍在困境中跋涉;在接收旧农机具的日子里,农机队伍东拼西凑;
在购置进口农机具时期,农机队伍曾在外行中找“内行”;在进口机械不受人们青睐时,农
机队伍也遭受冷落;当国产农机具大批进入垦区,农机队伍也进来不少大中专毕业生;在“文
化大革命”中,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被当成教条主义而取消,农机队伍中的技术骨干被扣上
“走白专道路”的帽子而靠边站;当农机事业恢复各项规章制度走向正轨时,农机队伍的组织
管理力量得到加强;当农机事业进入引进机具的新阶段,农机队伍的充实、提高、培训工作进
一步完善。
绥化垦区农机队伍的主要来源有:建场初期由各地调进的,有在抗美援朝复员转业军人中
选拨出来的,有各大中专院校分配来的毕业生,有在下乡知识青年中选拔、培养出来的,而大
多数是属于垦区内的青年,初高中毕业学生或职工子弟,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后上车。
绥化垦区的农机队伍,在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先后经历了3代人的新老交替与艰苦奋斗。
50年代,接收旧机具的老一辈机务战士,是农机事业的创业者,他们中的多数是从外地调进
来的技术骨干或机务工人。60、70年代,是使用进口机具和国产农机具时期,一批大中专毕业
生,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部分复转军人及职工子弟,是农机战线的第二代人。70年代末到
80年代,引进大量外国先进机械,需要培养一批技术力量,经过培训的垦区职工子弟,成为农
机队伍中新的一代。农机队伍曾出现两次大波动:第一次,1978年至1979年,城市上山下乡知
识青年大返籍,使垦区农机队伍中人员大流失,造成机车无人驾驶,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于是,
紧急动员老机务人员重返农机前线,有部分女工也重上机车,同时在职工子弟中选拔一批,
进行突击培训,以及时满足生产第一线的需要。第二次是1984年,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
形势下,开始大批兴办家庭农场,农业机械转让到户,部分农机工人离开机务战线。家庭农场
新组合的农机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上现得利思想作怪,对农机具只使用不维修,管理
各行其是,十分混乱。管局发现这种现象以后,于1984年底到1985年初,及时采取果断措施,
调整了那些不适合使用机械的承包者,保证机车掌握在熟练的驾驶人员手中,严禁非驾驶人员
操作农机的现象发生,同时加强对家庭农场机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