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骨干技术人员简况
第一节 骨干技术人员简况
以来垦区时间为序:
孟宪玺:1948年11月至1949年3月毕业于沈阳拖拉机学习班,分配到黑龙江垦区。曾在大
西江、荣军、铁力农场、绥化局机关、绥棱农场工作。历任驾驶员、农机技术员、开荒队长、
机务副场长、生产处长、场长、场党委书记等职。自1950年至1971年,曾在开发大西江农场中
做出过突出贡献。1971年到1985年,先后在铁力、绥棱农场,搞改制喷药机械、收获机械,加
强机械田间作业管理,减少了脱谷损失,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对大豆栽培、田间杂草处理
等科技研究做过积极努力,对大豆获得高产稳产取得了可贵的经验。
于化行:1955年9月,毕业于东北农学院附设农业机械化学校,分配到肇源农场从事农机
工作36年。历任驾驶员、机校教员、农机技术员、修造厂厂长、工程师等职。1961年,在康拜
因机械检修中,设计改装了12台康拜因的链条传动为全皮带传动。1962年,设计制造改用铸铝
合金活塞。1963年,设计改装康拜因大轮防陷装置。1965年,设计制造牵引式大型冻土开沟犁
1台。1970年参与设计并指导改制酸性炼钢转炉。1978年,设计制造东风康拜因收割玉米凹板
五套。1979年撰写了《关于减少气缸套正常磨损和非正常磨损的防止》的论文。
李宗成:1953年8月,毕业于哈尔滨农业机械化学校。1956年2月调到黑龙江垦区。历任农
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科长、绥棱农场总工程师等职。1966年研制了大豆滑板选种器。197Z
年至1974年,研制立式颗粒肥机,获管局科技成果奖。1973年至1978年,研制深松耕做法及配
套机具深松部件。1982年至1983年,改装了大豆精量点播部件,安装于48行播种机。
王明才:1962年8月毕业于黑龙江省农机学院农机系。分配到绥棱农场,1981年调到绥化
农管局。历任技术员、修理厂厂长、农场副场长、管局农业处副处长、科技处处长等职。1963
年,将积压多年、残缺不全的BA一300型柴油机设计改装成发电机组成功。1965年,为解决精
密零件的修复工艺,设计组建了一个小型电镀铬车间。1966年,设计制造了弹簧锤1台。1972
年,起草制定了《绥棱农场机务规章细则》。同年,还主持改制钉齿耙、垄作犁、喷药机械、
牵引收割机等近百台机械,弥补了农场机械不足的缺欠。对生产队修理所的组建,装备车床、
台钻、电焊机等工作,进行了积极组织和指导。
魏宝成:1963年8月,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机系干部班。1964年3月调到嘉荫农场。历任农
机技术员、机务科副科长、科长、工程师等职。曾组织对五铧犁的八大改装;对康拜因传动带
的改装;推广垄作七铧犁,在农场广泛应用。1976年,组织用机械修筑黑龙江防洪坝15公里,
速度快、质量好。1982年,组织了管局农牧场喷灌机手学习班,为全局培养了一批田间喷灌机
械的骨干力量,并组织安装了圆型电动喷灌机。
刘世民:1963年9月,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机系。1964年3月调到嘉荫农场。历任技术员、
修理厂厂长、机务副科长、农场总工程师等职。1974年至1983年,在机械改装工作中,改装大
豆双条播、大豆深施肥、无动力疏苗器、有动力疏苗器等机具。1979年,设计1座日处理50吨
粮食的简易烘干塔,经测试达到了要求标准,并投入正常使用。
周占洋:1962年8月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机系,分配到55管教支队工作。1965年调到绥棱
农场,1983年11月调到绥化农场管理局。历任农机技术员、机务科副科长、科长、农机副场长、
场长、管局副局长、代理局长等职。1962年,曾根据农业刊物介绍的红星一2.4钉齿耙,制
做了一组钉齿粑,取得较好效果。1963年,在担任技术员期间,经常深入基层,并亲自跟车作
业,对排除机车故障,有高超的技术,所以,每次进新车他都负责跟车作业,进行检查、鉴定。
并负责对驾驶人员进行技术传授。1968年,设计制造了两台小四轮车,当时在全省还是首创。
同年,研制1台机引疏苗机,效果良好。曾对康拜因进行多项改装,并研制1台双滚筒联合收
割机,对减少收获损失起到很大作用。1978年,提出了“2—1—1”模式,即:两台链轨拖拉
机,1台康拜因,1台轮式车,管理一定量的耕地,共用12人。这样做,主要是通过提高机械化
管理程度,降低资金、劳力、物资消耗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李金章:1964年8月毕业于黑龙江省农机学院。分配到嘉荫农场。历任农机技术员、机务
队长、计划员、副处长等职。在嘉荫农场工作期间,由于技术人员少,机务人员素质低,组织
交给培训机务工人的任务,坚持2年,为农场培训了大批机务素质较高的人才,使农场机务工
作有了迅速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场里的机务干部“靠边站”,他负责全场的农机检修
工作,在无暖库,工人素质差等困难条件下,搭起帐蓬,边培训边修车,终于按期完成了40台
机车的大修任务。设计改装了收割机传动链条为传动皮带等革新项目,在农机战线上做出了较
大的贡献。
王作祥:1965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机系。分配到铁力农场,历任农机技术员、助理工程
师等职。1966年至1968年进行了农机运用的改装。1968年至1974年进行修理鉴定工作。1976年,
仿制了双圆盘开沟犁,1977年,制造了冲剪机。1978年,仿制了C6137B车床。1979年,制作1台
冲天炉。1980年,改装了C一6收割机的双滚筛。1981年,参与东风康拜因半链轨改装。1933年
到1985年,作了“8318”洗净剂等项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并先后在管局《情况反映》、总局
《农机修理论文选》中发表3篇论文。
关忠贤:1966年9月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机专业。1968年2月调到红光农场。历任修理工、
生产调度、技术员、机务科长、机务副场长、总工程师、场长等职。自参加工作后,对收获机
械进行专门研究。1981年5月,在《北大荒农机》上发表了“东风联合收割机机油温度过高的
原因分析及降温措施”。1982年6月,在《北大荒农机》上发表了“收割台滚动仿形的改装”。
1982年8月,在《北大荒农机》上发表了“联合收割机链箱的折断及防止”。1983年10月,
在《北大荒农机》上发表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使用年限探讨》等论文。
白应忠:1966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机学院农机系。1968年8月调到肇源农场。1978年后,
调到绥化农管局、和平牧场。历任农机技术员、助理农机工程师、农机工程师、副场长、场长、
管局农机处长等职。1977年6月在国家农林部农垦局编的《国营农场农机化技术革新资料汇
编》一书中发表了《扣种机改封闭式条播机》。1979年4月在《农垦报》上发表了《一种容易
改装的玉米精量播种机》。1980年在《北大荒农机》第4期上发表了《排除东风——5型联合收
割机机油温度过高的方法》。1980年在《黑龙江农机》第2期上发表了《一种简单可靠的精量
点播机》;1981年在《北大荒农机》第1期上发表了《试谈机务副队长工作》。1982,年在《北
大荒农机》第2期上发表了《喷药机械的几项改装》等10篇论文。并研制、改装机具10多项。
其中,玉米扒皮脱粒机、割茬机、封闭式条播机等效果很好。
武战英:1959年8月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机系。分配工作后曾当过拖拉机手、修理工,技
术员。1971年调到农垦战线,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农机科长、工业交通处副处长等职。1962
年在《中国农业机械化》上发表了《马拉摇臂收割机,摇臂护刃器如何热处理》的论文。1965
年5月在黑龙江《农机学术论文集》中发表了《拖拉机缓油问题探讨》。1982年在《黑龙江农
机》上发表了《试论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1983年,参与撰写《黑龙江省农机田间作业技术
标准化》一书的编辑工作,主写了《科学整地》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