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开荒与整地

第一节 开荒与整地



农场组建初期,主要任务就是开荒、整地。而没有机械,只有靠人力、畜力拉弯钩犁,使
弯钩锄。其工作效率很低,一张犁一天开不上一垧地;质量也差,堑不直,耕幅不一,深度不
够,扣垡不严,地上大坷垃小块的,还经常出现立垡漏茬现象。
1951年,接收少量的马拉农具,开荒、整地的进度稍有加快,但作业质量仍然和以前一样。
种了3年的熟地,仍然还有树根没有翻过来的地方。
1953年,开始进了少量的苏联等外国旧机械。机械技术状态差,还不配套。机务人员水平
又很低,耕作经验更为缺乏,机械作业前不知如何对耕地进行区划,也没有作业质量标准,翻
地作业就是一个行走模式“转圈”。开荒、翻地均不安装小铧和犁刀,多有漏耕、跑茬、立垡
和杂草覆盖不严的现象产生。耕深不一致,作业效率极低,每个班次仅能翻地37亩到45亩,每
垧地耗油量却高达20—26公斤。肇源农场曾发生过1台拖拉机只拉1台粑,1个班次仅耙地30亩,
耗油量却高达70公斤的奇闻。
1955年,农业机械类型和数量都有增加。省农垦局及时召开了东北机械化农场第一届技术
会议。会议认为:机械化农场的人力、物力等条件,已基本具备。应提高作业水平、加强农机
技术管理,以充分显示机械耕作的优越性,为广大农村作好示范。对机械作业提出了严格的质
量要求:作业前要规划行走路线,打好堑;开荒要配带全套小铧、犁刀;耕深要保证达到18—
22厘米,耕深一致;翻地要翻到头、到边,地头整齐,减少开闭垄;用轻耙耙地时要在耙上加
配重量,并加装木耢子进行复式作业,以达到耙细整平。
1955年,绥棱、海伦农场、安达畜牧场组建,机械力量不足。绥棱农场曾采取十几个人拉
一张犁开荒,不仅效率低,开荒质量也极差。种地靠人工打土坷垃,用圆木耢过就算整地。没
有是否达到播种状态的标准要求。
1957年,机械有所增加,虽然还达不到完全配套,但基本可以保证翻地、耙地全部机械化。
作业质量仍存在很大距离,如整地后,还经常发现堑沟、耢地出现的拖堆,麦茬地里的“马
蜂窝”等。开荒虽然也使用机械,但效率不高,其原因:一是机械状态差,机械故障频繁;二
是人员素质低,对机械调节使用不好;三是作业条件差,增加作业难度。绥棱农场的拖拉机没
有驾驶室,驾驶人员露天作业,上有太阳晒,下有蒿草烤,周围是瞎蝶、蚊子和小咬,这种恶
劣的作业环境,影响了驾驶人员操作技术的正常发挥。
60年代,国产机械陆续开进农场,机械配套情况有所好转,农机队伍有所扩大,人员素质
有所提高。开荒、整地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开荒效率明显提高。由于力量集中在开荒方面,
指导思想是“多开、多种、多打粮”,整地作业往往是在粗放中进行。“文化大革命”中整地
作业质量更是无人管无人问。
1972年,绥化农场分局组建,开始着手狠抓农机作业质量。各场开始在整地质量上动脑筋,
积极采取得力措施。铁力农场首先改平作为垄作、粑茬,使整地作业质量有了新的提高。19
73年,嘉荫农场对整地作业提出要求:地表要平、土壤松碎,地头和地中间要做到里外一致。
各场还普遍采取耙后带耢子的复式作业整地方法。绥棱农场九队驾驶员张立军,改木耢子为条
耢子。海伦、红光农场特别注意翻地打堑,规划行走路线。各场对翻地排深标准,都作了比较
严格的要求。
进入80年代,整地标准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小麦地必须做到头年秋翻、整地,并达到播种
状态。每年不论任何作物,播种前都要进行全面检查,看应播地块是否达到播种状态,没有达
到标准的,决不了允许开机。往往可以看到,一个几百垧的地块,播种前,就象黑色的大地毯。
以往地里的堑沟、土堆、大坷垃、“马蜂窝”再也看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