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播种
第二节 播种
农场组建初期,基本是人工播种,肇源农场的辕粑,红光农场的撒播,绥棱农场人拉十行
播种机。
50年代中期,全局开始以机械播种为主。播种的主要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谷子、
高梁。1955年,省农垦局召开会议,对机械播种提出了比较易行的质量标准:播种作业要求要
到头、到边,地头整齐。但当时绥化垦区各农场组建时间短,机械装备差,机务队伍素质低,
加上开荒初期,土地熟化程度低,许多地块陷车打误现象严重,这些情况不仅造成整地质量差,
同时也给机械播种带来困难。机械播种,除避免了撒播现象和提高了工作效率外,其他质量
问题,尚没有解决。据1957年统计,铁力、肇源、海伦、绥棱4个农场,机械播种面积占总播
种面积的67.6%,还有32.4%的耕地面积播种是由人力和畜力进行的。绥棱农场直到1962年,仍
然使用人、机、畜相结合的播种方式,其中:机械播种占60%,人畜力占40%。
60年代,绥化垦区早期组建起来的肇源、红光、铁力、绥棱、海伦、安达6个农牧场,大
部分耕地面积已经实现机械化播种,播种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后期组建起来的和平种畜场与嘉
荫农场,虽然也实现了机械化播种,但由于80%的耕地春开春种,土地条件达不到要求标准,
使机械播种作业受到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播种不求质量,不管标准不标准,播上就行。机械播种质量下降,
机械播种率也由1957年的67.6%,下降到1972年的65.9%。
绥化农场分局成立后,使机械播种形势有了明显好转。在机械播种质量要求上有了较高的
标准。如:播种行向笔直;大田垄距误差正负不得超10公分;播量准确;播深一致;下种均匀;
播到头、到边;地头要求整齐一线。在播种与施肥上也有所改进。1976年,采取双箱播种、
播种同时播施化肥的新方法。1978年,嘉荫农场购置了双箱播种机,该机对分箱播种、施肥效
果极佳。
1978年到1985年,贯彻执行总局开展的10项标准化活动。机械作业标准化,其中,播种作
业是重要内容之一。为搞好播种作业标准化,各农场每年要召开两次播种定标会,一次开在麦
播之前,一次开在大田播种之前。以推动机械播种的标准化进程。
1985年,管局共有播种土地面积100.4万亩,机械播种达93万亩,占播种总面积的92.6%。
作业质量基本达到了标准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