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田间管理

第三节 田间管理



建场初期的田间管理项目简单,一是锄草,二是趟地,全部依靠人工、畜力。工具也只有
传统的锄头和犁杖。在土地较少的情况下,还可以维持生产。逐年开荒,土地增多,人工田间
管理就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了,造成田间杂草丛生、草苗齐长,有时草高于苗,将禾苗欺死,
严重影响粮食产量。
1953年,肇源、红光农场购置了中耕机,解决了马拉犁杖趟地的问题。但还解决不了草荒,
锄草仍占用大量劳动力。
1955年,人背喷药桶下地,开始应用药剂灭草。但有因用药不对症,或没有掌握使用技术,
杀草效果不佳。
50年代中期,机械中耕灭草面积占播种面积的35.7%。1955年建场的绥棱农场,到1956年,
还在应用马拉犁杖趟地。
进入60年代,大豆田间管理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措施:早春整地、浅耙除草,趟蒙头土、
“三铲二趟”等。在耕作制度上也有一定改进,如:改连年耕翻为少翻;耙茬浅翻;采用重耙
耙茬等。开始采用化学药剂,使灭草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田间管理,曾有人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结果是草苗不分,影响了生产发展。
1969年,使用液压悬挂机具进行大田起垅、中耕、喷药等,机械中耕灭草面积占播种面积
的39.2%。
1970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生产上采用延长劳动时间,人海战术,男女老少齐上
阵,大搞“早起三点半、地里3顿饭,晚上看不见”的大会战。田间管理放着机械不用,反而
用犁杖、锄头代替。结果是劳民伤财,质量差、效率低,产量下降。
1973年,初步提出了田间管理机械化的要求。嘉荫农场采用了无动力疏苗器,解决了部分
草荒问题。1974年,嘉荫农场在实施药剂灭草过程中,开始用拖拉机排气管改成唢粉器,喷粉
不均,效果不佳。又继续进行研究,终于研究出:采用拜泉产的喷雾机及上海产的工农一36型
担架式机动喷雾机上的喷泵,利用自制的尼龙喷头,喷药效果良好。解决了大田的草荒问题。
1978年,各场都制定了田间管理作业标准,实行机械田间管理作业,必须按照总工程师和
总农艺师的要求进行。作业任务具体落实到各车组,作业完毕,由生产队长、机务副队长、机
务技术员、统计员、车长组成检查组检查作业质量。
1979年,全局实现了机械、化学灭草、施肥机械化。
1983年,嘉荫农场修理厂仿制丹麦泵,解决了全场80%大田作物的灭草问题,效果很好。
1985年,全局大田机械除草面积达95.4万亩,占大田播种面积的95.3%以上。机械施肥面
积94.5万亩,占94.1%。机械喷洒农药面积67.8万亩,占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