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收获
第四节 收获
绥化垦区使用收割机械是从1950年开始,当年肇源农场接收4台苏式摇臂收割机。1951年,
红光农场又接收了苏式脱谷机1台,马拉摇臂收割机4台。1953年肇源农场购置了从苏联进口
的“C一4”、“C一6”联合收割机3台。这些机械的技术状态都很差,效率低,故障多,主要
收割任务仍是由人工、畜力完成。机械收获面积占播种面积的30%。
1955年,绥棱、海伦农场、安达畜牧场组建。全垦区土地面积迅速扩大,收获机械发展到
21台,其中,自走式康拜因13台。仍满足不了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的需求。绥棱农场。直到1962
年,还是采取人、机、畜相结合的收获方式,其中,机收面积仅占30%。全场有4台1100型脱谷
机,小麦、大豆都集中到冬季脱谷,一直脱到第二年春方能完成任务。
1964年全垦区小麦机收面积达到80%。1965年小麦机收面积可达90%,小麦收割开始采用割
晒的先进方法,提前了收割期,缓解了场院压力。但这种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被人们
所认识,有人认为,割晒后,不能及时拾禾,逢连阴雨天,使小麦遭受损失,增加拾禾一道作
业程序,浪费时间和油料。有些单位试验性进行,有些单位则采取观望的态度。
肇源农场从1969年开始采用前悬割晒机进行小麦割晒,该场从建场开始直到70年代末。也
没有解决收获紧张的问题,直到80年代初才有所好转。
1972年,全垦区机收面积占播种总面积的45%。其中小麦机收面积已达90%。大豆及其他作
物机收面积仅达16%。各场发展也很不平衡,后组建的嘉荫农场,发展速度较快,到1972年,
大豆已达50%的机收面积。而组建最早的肇源农场,大田作物的收获,还全部依靠人工和畜力。
1973年,嘉荫农场对机械收获提出了标准化作业的要求。铁力等农场对收获机械作了革新
改装,如:三队工人王流芳,在自己使用的收割机上改装了喂入小帆布,取代了喂入链,减少
了喂入装置的故障。效果良好,改装方便,在全局进行了推广。
1976年以前,全局小麦收获季节,人、机、畜齐上阵,每年至少要用1个月的时间。到197
8年,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每年只需7—10天,便可达到颗粒归仓。小麦达到了100%机械收获。
大豆也由1965年不足40%的机收面积,提高到了50%。
进入80年代,为增强地力,全局普遍推行茎杆还田。联合收割机尾部安装了转动装置,旋
转3条皮条,使秸杆均匀撒落地面,然后翻耕。后来又进一步改制成功秸杆粉碎器。使收获机
械作业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到1985年,机械收获面积达到播种面积的76.6%,其中:除小麦机收面积100%外,其他作
物机收面积达52%。